搜索:

产品推荐

产品分类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 联系人:瞿文清
  • 邮 箱:392701656@qq.com
  • 地 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阳工业园荷叶西路9号
  • 手 机:13511754672
  • 电 话:
  • 传 真:0514-87635578
  • 网 址:http://www.npfj.com/about/?109.html
分享到:

牛牌纺机打造织机开口专业化特色企业

发布时间:2016-03-01

牛牌纺机打造织机开口专业化特色企业

  “我们对行业和我们的产品充满信心,绝不会考虑转行,我们将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织机开口专业化特色企业。中国纺织业目前正全面步入转型升级期,面临设备更新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一些问题,更需要专业化的特色企业”。面对目前的困境,江苏牛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群信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通过努力,成立织机开口国家级技术中心,今后几年,针对与现代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等各类无梭织机匹配的新型织机,公司把工作重点放在系列性开口的完善上,形成凸轮开口装置、机械多臂、电子多臂、电子提花和新型电子开口装置等各系列产品。目前将针对先进的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开发高端凸轮开口、电子多臂系列新品”。

  记者:目前企业的订单情况如何?各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市场需求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刘群信:2012年,我们公司主打产品的市场形势良好,总体销售收入较上年上升约5%;凸轮开口产销较上年同比略有下降,下降比例约2.6%;gd50机械多臂产销,较上年同比大幅上升,上升比例为18.8%;电子多臂产销,较上年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下降比例为26.3%。

  目前,公司的订单还不错,长丝、棉织行业都有,订单主体仍以长丝为主。凸轮开口订单以大客户和主机厂家为主;今年以来,gd50机械多臂订单一直源源不断,大客户和小订单兼有。电子多臂从去年四季度明显回升,说明棉纺织行业投资明显增多,长丝织造将转入规模性发展,长丝行业的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品种结构在向高端复杂方向调整。

  记者:您认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客观或主观因素有哪些?

  刘群信:一是国际经济形势对纺织品市场需求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仍处低谷期,其代表的欧美经济状况最为突出,欧洲债务危机日趋严重,货币又在不断贬值,影响了社会群体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大大削减了大众对纺织消费品的需求量。

  二是中国纺织产品结构调整迟缓。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纺织大国,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档次普遍偏低,产能落后,竞争面窄。近年来,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这一低成本比中国更有优势,低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对中国纺织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中国目前现行织造业转型思维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有些长丝织造企业还寄希望于投机,瞄准市场需求量大的低端产品,做短期性的低成本投资;棉织原料资源短缺和生产成本都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此,中国织造行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任务任重而道远。另外,我们公司低端结构品种不丰富,在市场变化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应变能力有些欠缺,中高端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对现行市场和销量有一定的影响。

  记者:在大行情不好的情况下,牛牌公司怎样练内功?在产品、营销、研发等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刘群信: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行精益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以迎合市场;加大科技研发与技改投入,提升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能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培养员工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到目前,我们已累计开发了适应高速喷水织机的np4111积极凸轮开口,适应高速喷气织机的np4610积极凸轮开口装置和np5600高速电子多臂装置等3个主导产品。公司投资8000万元进行技改投入,引进了国际一流的德国数控凸轮磨床、5轴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等先进设备20多台。投资200多万元,选派4批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精英及供应商、主机客户,赴日本丰田公司本部学习精益管理。为实现全员培训,企业拿出50万元的培训激励基金,成立了“牛牌商学院”,开办了5期关于“6s现场管理”和“七大浪费”的全员培训,员工培训率100%,合格结业率95%。

  通过系列的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素质,激发了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使企业生产、技术、质量、成本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内部的浪费,采购和生产成本下降近5%,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步提升。

  记者:经过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行业困境,您怎样看待行业升级转型这个问题?纺机企业应该从这些实践中汲取什么教训?

  刘群信:行业升级转型是通过国家鼓励和引导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的重大转变。这种升级转型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形成独有的自主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扶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资源、职工素质培训、再就业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