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纺织产业的繁荣建立在十年的发展之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纺织产业开始结构调整,他们经历了大多其他国家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大量解雇工人。从1997年至1999年,中国纺织工业根据政府的要求,下马过时的生产线,关闭国企纺织和服装工厂,为自由市场提供更大的空间,为此中国纺织产业解雇了100多万工人。
在过去六年中,上海申达集团管理者关闭了20家工厂,解雇5万工人,重新添置了先进的机器,现在的在册人员仅有10,000人,公司的年销售额从1.7亿美元增至4.15亿美元。申达总经理姚锡易(音译)说,“我们可以打败国际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对手,我们正准备扩大生产。”
转型发生在整个行业。由于劳动力和原料丰富,中国的投资遍布整个纺织和服装行业,从纺纱、织布、印染,裁剪缝制服装、制造到钉扣子和缝拉链。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称,在2002年,中国所占世界先进无梭织机采购量的近四分之三。
随着高速公路和港口的发展,中国对美国的交货时间只需18天,相比之下,斯里兰卡需要28-45天。据中国政府资料显示,在过去5年中,生产力有效提高,同时出口成本降低30%。
中国对世界贸易的潜在冲击可得到论证。在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两个主要市场没有配额限制,中国占据其纺织市场的70%。在美国,据Georgetown大学McDonough商业学院贸易专家Pietra Rivoli称,在2002年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如婴儿服装和袍服,中国所占进口市场份额已从11%猛增至去年底的55%。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取代了墨西哥成为美国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最大供应国,约占美国进口比重的17%。
自1974年,许多发展中国家将他们的经济希望寄托在复杂的全球配额体制,因为配额可保证他们在美国和欧洲占有一席之地。
配额体系的结束将导致中国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当前,中国有很多公司在黑市争抢对美欧的出口配额。上海申达负责人说,他们可以以10美元生产一条蓝牛仔裤,但把买配额的费用增加上去之后,成本加大到13美元。一旦配额在明年被取消,配额费用将不再存在。
中国大约有1800万纺织工人,纺织工业在中国的重要性不亚于在斯里兰卡和其他国家。中国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估计在每小时68美分。相比之下,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平均工资还不到50美分。在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是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
虽然工资较高,但中国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因为工人的生产效率较高,其中部分功劳归于国家对纺织产业的新投资和管理技术。但还存在这样的事实,即不允许工人成立独立组织,而老板经常要求工人加班,并违反最低工资法。
中国工厂的工人们常常谈论被迫工作12小时,却拿不到加班费,也没有调休日。政府报告中也提到类似的虐待问题,并指责部分地区由于虐待工人而导致劳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