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极具竞争力
中国的价格低于其他竞争对手。所以,对美出口的数量增长比金额快。据一家业内研究机构称,从2001年到2003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平均价格大约下降53%。同期来自其他国家的平均价格下降6.8%。中国价格大幅下降使中国成为新兴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能源站。因此,其他国家怀疑中国在倾销,而美国对中国实施了新的数量限制。
不论中国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结构因素无疑也是一个竞争优势。首先,中国具有雄厚的国内纺织基础,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和化纤纤维生产国。中国不仅对美国运输方便,而且还在大规模提升港口吞吐量。中国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中国的纺织及服装制造企业大多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目前面临提高工资的压力,但源源不断的低价乡村民工缓解了工资压力。基于中央政府振兴农村消费的经济政策,农民的收入将会提高,城市的民工数量将会减少。但中国有大约7.1亿农村人口,廉价劳动力还会在短时间内非常充裕。
中国正在更新生产设施
中国并不满足于天然的优势,现在正在大量投资新的生产设备,这将给竞争对手施加更大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称,2001年到2003年期间,纺织产业的资本建设投资每年平均增长77%。2004年1-10月投资增幅更快,达到93亿美元,是2003年全年的三倍,但现在尚不清楚统计方法是否有变化。据美国投资银行Merrill Lynch 2004年的中期报告,据信中国已经在前三年增建大约3,500家纺织工厂。
很明显,中国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取消配额的东风。那么其他国家该如何应对呢?
其他国家无法与中国抗衡。从基本面看,中国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政治因素可能影响中国的发展,而且事实已经如此。尤其是未来的四年中,前配额市场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扩张的巨大障碍。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签署的协定包括这样的条款,如果来自中国的进口破坏了市场或构成市场破坏威胁,进口国家就可以对中国产品实施特保限制措施。自10月初以来,美国制造商已经向美国政府提交十几份请愿书,要求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实施特别保护措施,涉及面从全棉裤子到内衣。如果请愿成功的话,美国商务部将把中国进口商品数量的年增幅限制在7.5%(毛料产品增幅限制在6%)。新的限制期限为一年,一年之后必须重新申请。
特保威胁将阻止部分公司进入中国
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损失在于特保威胁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因担心运输阻塞,美国采购商短期内不愿买中国货。一些大型国际制造商已经将生产安排在许多亚洲国家,减少了在中国的采购量。中国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有几点预示:不是所有的制造商都对此感到担心;中国部分其他行业的过度投资也出现在纺织及服装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公司可能会被挤出局;或者特保威胁来得太仓促,还没有对投资形成明显的影响。不论原因是什么,2005年之后,许多制造商及他们的客户将愿意维持多种供应渠道,哪怕成本略高。目前还没有制造商准备关停其他亚洲国家的生产,然后集中到中国。即便部分中国公司也在考虑向其他亚洲国家投资,如柬埔寨和斯里兰卡。
如果从法律角度成功地制止特保行动的话,风向将很快发生转变。美国零售商和进口商正在为此而努力。如果中国不再受配额限制,美国零售商和进口商将是受益者。2004年10月和11月,业内人士以为大范围的特保行动几乎没有问题。但最近的法律介入使得局势发展有些不明朗。尽管如此,中国出口仍然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如果明年对美国出口激增的话。很难对政治问题做出预测,最大的可能存在于重量级的限制与无限制之间。即使采取了特保行动,中国每年对美出口也可以增长7.5%(有些类别将不受特保限制)。但短期内出口增幅不会攀升几百或上千个百分点。中国商务部12月11日宣布,将对部分纺织品及服装征收出口税,以期减少特保威胁。
如果中国错失了垄断市场的机会,印度将成为第一受益者。
印度情况优于其他国家
谁说第二名拿不到奖品?尽管结构死板,但印度被许多国家视为仅次于中国的后配额时期的第二大受益者。印度将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在规模上与中国抗衡,现在印度每年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大约在130亿美元,是中国出口额的六分之一,仅占3.3%的世界份额,相比之下,中国所占世界市场比重为20%。但作为一个服装出口国,印度当前的实力强大。WTO研究显示,印度在后配额时期所占美国服装市场的比重可能攀至15%。
除此之外,印度没有配额政治问题的风险。即使中国回避了重大的特保行动,美国的服装采购商和零售商也一定会多渠道进货,限制他们在中国的采购量。美国零售商JCPenney将在未来的两至三年内把在印度的采购量提高三倍,每年达到约6亿美元。沃尔玛也准备加大在印度的采购量。大量的采购商轮番访问印度。所以,如果中国出口受到大范围的限制,印度将获得更多的好处。
从长期角度看,印度的吸引力之一必须是工厂的规模。虽然采购商有必要维持不同国家的采购渠道,但他们还是要寻找能接大定单的供应商。生产潜力也许是关键词。印度的传统政策是保护国内工业,保护小企业和手工作坊。因此小公司应运而生,但这种模式不适应后配额时期的竞争。死板的劳动法规不鼓励对较大工厂的投资,也不能随便解雇工人。近年来有些进步。例如,成衣服装企业已经走出小型规模。事实上,当前印度政府左翼党领导下的国会支持深化改革。
印度国内棉花供应量有利于印度纺织业的发展
印度将在后配额时期茁壮成长。其最大的优势也许是国内的原料和纺织基础,尤其是棉花。2002年印度纺织品进口金额还不到服装出口的15%,说明出口并不十分依赖于进口原料。相比之下,中国进口所占出口比重大约在32%,菲律宾占50%,越南几乎占到80%。这将有利于印度上下两端的自由发展。印度公司以设计实力和时尚感著称,这也能帮助印度摆脱低利润的服装拼缝环节。印度公司仍然面临与后配额时期接轨的挑战:例如,印度面料加工(染色、印花以及特别后处理,如石磨)较弱。因此,许多大型的印度纺织和服装制造商在积极寻求一条龙式的综合生产,为印度后配额时期的发展远景增添了乐观的理由。
印度公司在大量投资。2004年中期,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Reliance公司以大约1亿美元收购德国的人造纤维和纱厂Trevira,Reliance声称将创建世界最大的聚酯纤维和纱厂。近期,很多公司都在积极投资。如印度最大的精纺面料工厂Raymond,牛仔布巨头Arvind纺织厂,顶级服装出口商Gokaldas都在扩大生产能力和更新技术。
其他南亚国家积极应对挑战
在南亚地区,巴基斯坦也极有可能在后配额时期得到发展,而非仅限于生存。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巴基斯坦在纺织和服装产业的投资和技术更新方面做的非常好,同时注重向高端产品转移。巴基斯坦的纺织工业发展也很好。据WTO统计,2003年巴基斯坦纺织品出口58亿美元,略高于土耳其,仅较日本低9%。全巴纺厂协会相信,巴基斯坦在2005新财年的出口能扩大到130亿美元。巴基斯坦的劳动成本也极具竞争力。
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上签名
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情况更加复杂。这两个国家与尼泊尔的行业协会都是2004年初所谓的伊斯坦布尔宣言的签名者。截至04年9月1日,有55个国家的贸易组织在宣言上签字,但亚洲国家较少。宣言要求将配额体制延长两年,其中部分原因是,如果允许竞争自由发展,许多欠发达国家的服装产业将被清洗出局,导致严重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如孟加拉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雇佣约180万工人。在伊斯坦布尔宣言上签名的国家都面临后配额时期的风险。
孟加拉有两大忧虑。首先,政治不稳定,腐败不断,经常发生水灾,基础设施薄弱,对外国企业构成长年的发展困难。配额取消之后,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会恶化,但可能削弱孟加拉的竞争力。第二个问题是服装产业本身的结构,服装产业主要依赖于进口纺织品,依赖于优惠的市场准入待遇,以及欧美市场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中期工作报告称,孟加拉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中有94%对配额市场,无配额种类非常薄弱。孟加拉在过去十几年中改善了国内的纺织基础,进口纺织品所占服装出口比重从1995年的75%降至2003年的30%,但仍大大滞后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孟加拉被欧盟列为最欠发达国家之一,其服装对欧盟出口享受零关税待遇。配额的取消将对最欠发达国家构成威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孟加拉的纺织及服装出口金额将在后配额时期减少25%。此外,孟加拉的工资最低,原料供应情况较好,对低端市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斯里兰卡很容易受到伤害,但仍然有机会生存下去。斯里兰卡的纺织基础薄弱,很难形成立体式综合产业,但斯里兰卡与大买家的关系密切,具备专家队伍。纺织行业与几家主要的出口公司合并。斯里兰卡央行2002年年报称,出口对配额的依赖度已经减少,配额刚刚超过出口总量的50%,低于南亚邻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斯里兰卡将没有问题,前景大大好于那些身处风口浪尖上的国家。
东盟处于压力之中
东盟国家也面临“两会”的命运,即会受到伤害,也会生存下去。最大的不同是,至少在近期,东盟国家中不会产生最大的赢家。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几乎没有实质性的结构优势。成本高于中国或者最欠发达国家。他们与个别供应商的关系,以及长期经营的工厂可能为他们赢得一些订单。泰国试图通过资本投入向价值链上游发展,将曼谷作为地区时装中心,但成功的可能性尚不确定。
印尼需改善投资环境
印尼具备某种较乐观的前景。产业基础扎实。但印尼必须改善外国企业的综合投资环境。印尼有雄厚的化纤纤维工业,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印尼的工资和国内服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报告称,2002年印尼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中的配额比例仅占44%。
尚未加入WTO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