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历了传统手工定制、大规模生产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后,一种先进制造技术——大规模定制开始在服装制造业中得到应用,本文分析了大规模定制的产生及其应用现状,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 服装制造模式 先进制造技术
引言
服装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其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衣着需求,服务于消费者。伴随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服装制造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手工定制发展到大批量工业化及至现在被广泛采用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进入网络时代后,服装制造技术及其制造模式将揭开新的一页。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产生
1970年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构想,以类似于标准化或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年,Stan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 Customization”,简称MC。后来Joseph Pine在《Mass Customization: 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一书中对“大规模定制”作了更为详尽的论述: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定制加工单件产品[1],这是一种为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发展的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具体到服装的大规模定制是指顾客参与到服装的设计活动中,与服装设计师共同完成服装的面料选择、款式设计等,并根据顾客的体型,采用流水线的加工方式为顾客量身定制单件产品。
大规模定制克服了传统定制和大批量生产的弊端
服装大规模定制打破了传统服装定制的局限性:一些高档服装定制店收费过高,而一些小规模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店,虽然收费低,但不具备先进的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完全依赖于操作人员的技能,因此质量不稳定。何况传统服装定制只能服务于本地区的某一个很小的范围,对于异地的接单加工很难完成。因此,传统服装定制业务只能服务于少数客户,无法形成规模经营。而大规模生产款式单一、号型有限,无法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苛刻,顾客需求也变得更多样、更多变和更难以把握,大规模生产与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大规模定制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极限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是根据市场预测,生产多个品种的产品,而后由顾客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对顾客需求进行敏捷的获取、分析和定义是服装设计的出发点,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设计质量,决定着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恰恰就在于:它试图用服装款式的多样化来代替产品的个性化,但这并不能彻底让顾客满意。而且那些未被顾客选中的产品就会成为库存,日后会成为企业的负担。而大规模定制则是将市场细分达到极限,将每一个顾客当作一个市场,充分了解每一个目标顾客的特殊需求,以需定产。因此,顾客参与设计的大规模定制,使得顾客既能享受适合自己的产品,又能享受参与设计的成就感,同时企业只生产满足顾客需求的服装,也就无库存之忧。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实现
谈到大规模定制,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对它的推动作用,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为服装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同样,正是由于有了信息高速公路,顾客与企业才有了真正的信息交互,基于顾客参与的大规模定制才有了实现的平台。
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发展现状
大规模定制首先在汽车、电脑等行业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而在服装制造业虽刚刚起步,但发展很快。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企业有美国的IC3D公司(交互客户服务公司)[2]和Levi’s公司[3],顾客进入该公司网站后,通过公司搭建的商务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完成定制服装的设计。比如:IC3D公司提供牛仔裤定制服务,为准确描述定制产品的款式及其它信息,该公司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通过标准模块的组合形成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他们把牛仔裤分成11个组成模块:男裤/女裤、面料、合体度、裤腿造型、裤口造型、腰线位置、前口袋、后口袋、前襟、饰品和装饰用线,每一个模块又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裤腿造型又分为苗条型、宽松型和经典型,如图,当顾客完成这11个模块的选择后,还需输入个人尺寸,填好订单,转入流水线生产,这样一条完全定制的牛仔裤就形成了。
IC3D公司的牛仔裤定制
Levi’s公司同样向顾客提供多达近千种不同款式、花色的牛仔裤,顾客只需多花10美元,就可根据腰围等个人尺寸在流水线上定制,两周后就可收到定制的牛仔裤。正是这种量身定制的服务,保证了顾客获得称心如意的牛仔裤,公司的营业额上升了近三成,经营成本大幅降低。
我国服装大规模定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的服装大规模定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定制规模及程度都有待开拓。原因在于:要想实施大规模定制,完成由目前的多品种、小批量模式向大规模定制模式的转变,需要对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模式、加工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大的变革,这其中有观念的转变,但更需要技术的支持。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服装设计是顾客与设计师共同完成的设计,因此它是对传统服装设计的挑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服装设计方法,而在这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服装设计方法学和基于仿真的虚拟设计技术的研究。要使顾客通过网络参与服装设计,企业必须建立网上服装产品快速设计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面向顾客开放的CAD系统,它集成了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设计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等多项技术。
大规模定制仍要采用流水线的加工方式来完成生产,那么要想实现时间与成本的节约,首先要完成数字化服装加工设备的开发。所谓数字化服装加工设备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控制和参数驱动来实现自动化加工的设备,其最大的优势是设备本身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并且能更方便地集成。比如与计算机相连的自动裁床,能将服装纸样自动转为裁片;计算机驱动的多功能缝制设备,在同一台设备上,利用控制软件,通过改变工艺参数和更换不同的缝制助件,完成刺绣、抽纱、打褶、绗缝等各种装饰线迹的缝制,以此实现服装的个性化。除设备外,还需解决在新的模式下服装加工技术及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加工工艺的设计、流水线的编排和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服装大规模定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企业由基于市场预测的批量生产转为基于定制的批量生产,生产模式的转变造成企业面临组织再造问题。企业需要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建立基于大规模定制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企业外部的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的协作管理及物流配送管理等等。此时的服装企业已经不再是孤军奋战了,而是要组织起供应商及企业内部的各个成员,面对时时变化的顾客,做出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总结
十六大召开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被提了出来,在服装制造业中如何实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路子”[4]是我们每一个服装工作者都需要研究的问题。大规模定制不仅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制造模式,并且从本质上讲它是基于定制的敏捷制造[5],它对过去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挑战,而未来将是速度利润战胜规模利润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B·约瑟夫·派恩著. 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 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31-49
[2] Http://www.ic3d.com
[3] Http://www.Levi.com
[4]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21
[5] 闻力生. 服装行业科技发展在于全面信息化技术. 载于《中外缝制设备》,2003(5)
文章来源:《中外缝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