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卡接踵而至。5月1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棉织裤等3类产品提前启动“特保”,5月18日,美国又宣布对中国男式梭织衬衫等4类产品采取“特保”。欧盟早先启动了对中国纺织业的特保调查,并于最近宣布将于5月31日起对中国T恤和亚麻纱两类纺织品实行“紧急特保”。美欧先发,其他国家闻风而动,南非、巴西、俄罗斯、阿根廷等纷纷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采取不同形式的限制。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05年6月1日起,调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多数产品的税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
2005年1月1日,历时近40年之久的进口配额体制终于落幕,作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憧憬着纺织品的春天。然而,在配额时代压抑已久的中国纺织品生产能力刚刚开始释放,欧美就急急地上演“特保”连续剧,国内也迫于压力启动了关税调整杠杆。理想中的纺织品自由贸易时代姗姗来迟,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出口依然是壁垒重重,中国的纺织业何时才能迈过出口征程上的一道道坎?
国外:需求和贸易保护的博弈
根据统计,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已经有美国、印度、秘鲁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盟对中国产品进行了十几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按照《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过渡期保障措施”条款的规定,自中国入世起的12年内,如果中国产品对某个国家的出口大幅度增加,并且导致该国的国内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威胁,该国可以对中国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
WTO成员还专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了特别保障规则。根据该规则,在2005年至2008年12月31日,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对WTO成员国市场造成扰乱,该成员国可临时实行限制,但4年内只能用一次,一次只能持续一年。
在特保措施、反倾销、技术环保等贸易壁垒手段中,特保措施是限制程度最轻的一种。首先,它规定必须是进口量大幅度增加,造成对相关国家国内市场损害。具体实施时还需要一个调查期,在时间上还有一个缓冲;第二,它是针对单类产品的保护措施,规定该类产品进口增长不能超过上年基数的7.5%,因此不会造成该类出口量下降,只是控制增速而已;第三,它的有效期是1年,1年后自动作废,约束时间较短;第四,特保措施的适应期限只持续到2008年底。
与中国产品之前遇到贸易壁垒相比较,这一次的“特保大棒”似乎并没有“一竿子打死”。“特保”的实施或许也是混合着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我们看到,一方面欧美国家指责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造成其国内纺织品行业的危机,比如美国声称因配额取消,未来两年全美70.2万名纺织品服装工人中的75%将失业,并将波及全球3000万纺织服装工人。而另一方面,具有数量和价格优势的中国纺织品的确填补了欧美市场的缺口,一旦严格限制进口,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将不得不面临价格的上升。同时,在华投资的欧美企业也将受到损害。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与美国、欧盟、日韩等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密切相关,外资企业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三分之一以上,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的70%也是外资企业完成的,而且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因此,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将使其品牌拥有商、零售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华纺织机械和纺织原材料出口商及消费者的利益受损,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纳税者将为此付出代价。正如英国《金融时报》4月27日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以保障措施的名义重新引入配额实际上是在向消费者征税,给贫穷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