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设备要在可靠性上下功夫
“如果再不抓国产设备的可靠性,国产纺机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协会理事长高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焦虑地说.
高勇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协会2004年提出重点抓两项工作:首先抓研发与创新,并提出了重点开发与推广十个纺机成套关键设备项目的宏大计划.二是抓产品的可靠性.经过一年的努力,十个纺机成套关键设备项目进展顺利,其中部分已经完成攻关和调研.然而,部分国产纺机设备的可靠性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现在依然是一个令业界十分头痛的大问题.所以,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协会今年将在继续加大创新力度的基础上,把提高国产纺机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一致辞性列为行业主攻的重点,一定要使这个行业内多年来挥之不去的老问题能从2005年开始有所改善。
高勇说,我们在高档次的产品上竞争不过国外先进企业,而在同一档次设备上就一定要缩小差距迪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可靠性.目前可靠性差对于国产纺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产生了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无梭织机和针织机械.国产中高档无梭织机在国内的销量最多也就是10000台,但是我们纺织行业每年的需求量却是这个数字的2~3倍,这么大的市场牢牢地被进口设备所占领.2002年,我国进口高档无梭强机20000台, 2003年增加到30000台,2004年也达到了21000台.我们不否认,在技术性能上,国产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但差距紧明显的还是在可靠性上.
可靠性是一门综合了系统工程,管理工程,价值工程,人机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产品测试技术以及概率,统计,运筹,物理等多种学科成果的应用科学它贯彻于纺机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到销售服务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
如何才能使提高设备可靠性的工作具体地落实例到企业中呢?高勇说,可靠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不同的纺机设备有着不同的稳定性指标,如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寿命,可用度等.鉴于这种现状,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协会今年将组织专家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在此基础上,先选定一些具体产品,跟踪检测其使用情况,反过来再对制定的指标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测量某一种设备可靠性的指标.
高勇强调,开展设备的可靠性检测工作确实不在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协会有信心通过先抓一些具体的企业,具体的产品,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在全行业不断推广开. 通过行业协会的引导,使企业认识到可靠性的重要性, 并能够自觉地开展可靠性工作,并能够自觉地开展可靠性工作,从而把国产纺机可靠性提升一大步.
近几年来,我国纺机设备的技术水平正突然飞猛进的提高,不仅基础较好的棉纺成套设备机电一体化程度又有了明显进步,过去长期依靠进口的化纤年产18万~20万吨聚酯成套设备开发成功并大批量供市场,即使最薄弱的无纺布,针织,印染设备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感受着这些巨大成绩的同时,国产纺机设备的可靠边性却依然是一个挥之不去令人尴尬的大问题.而且,可靠性也正阻碍着国产纺机设备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面对订单不得不拱手相让
2003年,一则消息曾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我国棉纺行业规模最大的山东魏桥纺织集团要增添500多台剑杆织机,一家纺织企业一次购进如此大量的设备这在纺织行业的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魏桥集团当时采取了招标的方式,其目的很明确:选最好的产品,最优的价格.当时有五家企业竞标,其中四家是我们本土化的国内企业,还有一家是世界著名剑杆强机生产企业--比利时的必佳乐在华投闪建立的江苏必佳乐纺机公司.最终中标的是必佳乐,一张订单共计512台.那时很多媒体报道的重点都是中国纺织企业了不得,一次就上512台高档剑杆强机.是的,这确实是一个令纺织行业振奋的好消息;然而,人们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纺机业内人士听到这个消息后更多的感受是失落.500多台的订单为何飞向国外企业?这种档次的剑杆织机国内企业是完全有能力生产的,而且价格要比国外的低1/3,当时必佳乐的剑杆织机每台20万元,国产的只有15万元.然而,事后曾与国内竞标的几家剑杆织机生产企业交流,他们却非常的服气,认为自己的产品确实有差距,而且非常明显.
那么这个明显的差距在哪儿呢?就是可靠性不行.纺织企业称之为设备的落地效果.国外的设备到了用户企业,调试好,一个星期后就平稳运转起来;而国产设备往往是一个月才能运转起来,三个月这内还得有人进行跟踪.据有关部门跟踪三年可靠性数据的摸底试验,国产设备与同类进口设备比较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多数低3~5倍.在采访中,记者曾问了几家国内纺织企业的老总这样一个问题:同是高档次的纺织设备为什么选择进口,而不选择国产的?
老总们的回答是:不是我们不想用国产设备,是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相比存在着差距.某些国产设备虽然技术水平相当高,但可靠性差,
经常出现小毛病,不得不停车检修,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的维修成本.尽管许多纺机企业常常拍着胸脯说,我比进口设备的价格低1/3,可是我们企业综合算起来, 认为还是买进口的划算。
可靠性为什么会成为软肋
我国纺机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意识到了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性,从1992年正式开始推行可靠性工作,包括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培训,产品的选型,指标的摸索以及产品可靠性论证.1998年,剑杆强机率先开展了可靠性的认证工作苏州纺机,广东丰凯纺机,聊城昌润纺机,山西经纬纺机,常熟纺机等五家企业通过了由原中国纺织总会组织的可靠性论证.还有其他一第列产品,如粗纱机,大圆机,锭子也都江堰市相继开始了可靠性的论证工作后来,由于政府机构改革,主动推行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停止可靠性工作.这几年,国产部分纺机产品的可靠性还是有了一些提高,但是与国际先进的纺机产品相比不是有很大的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纺机设备可靠性差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可靠性观念不强.国内企业往往认为,产品的可靠性,产品的质量是靠检验人员来把关的,而先进国家纺机厂除了对外协件有检验以外,自己的零件与装配是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的,每道工序,每个岗位都江堰市要进行自检.这是我们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一个非常大的差距.二是可靠性认识不足.过去我们一直片面地把可靠性看成是制造质量不过关, 所以一说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仅从零件制造的角度来把关,后业扩大到装配环节,实际上可靠性是贯穿从设计,制造,装配到售后服务的一个系统工程,甚至还应该与国家标准,行业或
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不充分,可靠性观念不强,所以十几年来,国产纺机产品不论是设计水平还是加工能力都有明显提高的同时,可靠性却一直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坎.
我国纺机企业对可靠性不够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最近四五年来纺机市场太火了.自1999年以来,纺织行业对设备的需求进入了一个高潮期,纺机行业连续五年销售收入以两位数增长,这就使得纺机企业更多地忙于开发市场,忙于产品销售,而没有精力去扎扎实实地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上下功夫.那么,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设备的需求也从量的增长为主转变到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纺织企业对设备可靠必的需要也越来越高。
如何跨越这个难迈的坎
为了提高国产纺机设备的可靠性,缩小与国外同类设备的差距,促进整个行业快速稳定发展,中国纺强机械器材行业协会从今年起在全行业开展"提升纺织机械产品可靠性"的活动.
目的是通过推广提高可靠性工作,使国产设备的可靠性指标逐步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产品水平.可以说这项活动开展得既及时也务实.那么如何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并最终让国产设备跨越可靠性这个坎呢?在采访中业内专家给出也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是提高可靠性要从设计环节抓起.国外先进企业在开发产口时,是把设计的可靠性,制造的可靠性,安装的可靠性加在里面统一考虑的,而且还要进行反复的调整.其实,这一点在我们国产设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比如这几年在可靠性方面有一很大提高的清梳联,化纤成套设备,恰恰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创新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要从根本上提高纺机产品的可靠性还必须要加大对产品开发的投入.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也就是2%左右,国内最好的企业可能达到5%,而欧洲的企业平均达到8%~12%.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三是行业协会应针对不同的产品组织起草可靠性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 以便企业难够有针对性地开民工作.随着各项标准的出台,使每一个个企业都能够主动地去参与到提高
产品的可靠性工作上来,从而促进我们全行业信机产品的可靠性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提高企业信兴誉度 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协会将对行业内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和器材分期,分批进行可靠性摸底及认定工作,首批选项定的产品为粗纱机和剑桥杆织机.对于选项定的产品,
协会拟组织下列工作:首先,产品生产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提出故障模式的初稿.其中粗纱机和剑杆强机的生产企业,可按20世纪90年代下达的故障模式和判定标准文本,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协会将邀请行业专家,资深人士,
标准和检测机构,有关主机和配套件生产厂共同讨论并确定产品故障模式的判定,各主要配套件的指标分解以及国内外同类产品可靠性活动的相关事宜.有关企业对可靠性指标进行摸底,对比得到的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可靠性数据,由中国纺织机械材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企业,人员确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值.通过可靠边性改进和指标增长,达到可靠边性指标值并要求认定的企业,协会组织公正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认定.对于通过可靠性认定的企业,协会将大力宣传并向用户推介.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希望有关企业积极参与"提升纺织机械产品可靠性"这项活动.如果有单位认为另有比较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