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姚钟华博士认为,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特保”将大大影响广东纺织行业
十万纺织大军会因此失业
近期,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了“特保”,取消了纺织品关税,这对广东的整个纺织行业将带来什么影响?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广东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姚钟华博士,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观点。
纺织企业首先要自强
记者(以下简称记):欧美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了“特保”,取消了纺织品关税,这对广东的整个纺织行业将带来什么影响?
姚钟华(以下简称姚):欧美“特保”以及中国与欧美的纺织贸易战对广东整个纺织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将造成欧美客户的长期订单下降,还会引起广东纺织企业的出口恐慌,同时也会抑制广东纺织企业创立自主国际品牌的信心。
根据广东纺织企业特点分析,大型纺织企业主要从事出口加工贸易以获取加工利润,客户比较稳定,这部分企业失业人员不会很大;中小企业分散经营,有1/3左右的中小型企业依靠代理出口贸易或者转口贸易,这部分企业将受较大影响。受欧美“特保”和中美、中欧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会减产或停产,全省约10万人因此失业。
记:目前广东省纺织企业的总体状况怎样?处在不利的环境中,该如何求得生存?
姚:广东纺织企业长期以来与港澳、海外有紧密和友好互利的关系,企业出口渠道通畅,收益较其他省份稳定;产业链比较完整,企业间能够形成互利合作的机制,已在多个子行业中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但由于企业普遍规模不够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品牌营销能力较低,同时,专业人力资源缺乏,造成了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的不足。
至于企业该如何生存,首先要从企业的自身修炼中提高竞争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引进优势人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国际贸易营运能力;其次,企业必须增强从事国际贸易的自律能力,加强符合国际市场生态环境需要的产品质量控制,依法保护国际知识产权等等。
“低价多销”之路走不长久
记:广东省纺织业是否曾经对“取消配额制”产生盲目乐观,有没有出现如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
姚:广东省纺织行业对于今年开始“取消配额制”没有产生盲目乐观现象,但近几年来的表现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一方面,有些地区过早地放任纺织业的发展,政府对纺织业发展规划、行业指导的影响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和不够专业,大多数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市场变化进行的判断是有限的。在惊呼浙江等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集团化运营能力提高的同时,广东的纺织小企业长期利益受到损害,这一后遗症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记:低价无序竞争、“以量取胜”是否已成为广东省纺织业对抗风险弱的主要原因?
姚:的确是这样,广东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长期依靠转口贸易形式,用低价策略,以量取胜,以2004年广东服装出口为例,广东全年出口服装73.66亿件,占全国出口数量的36.24%,出口创汇102.09亿美元,平均单价为1.39美元;而同期浙江省出口服装26.35亿件,占全国出口数量的12.97%,出口创汇84.36亿美元,平均单价为3.2美元。由此可见,广东省纺织服装企业过分依赖加工贸易形式,出口以量取胜,企业防范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快速重新定位是关键
记:请您预测一下未来一年广东省纺织行业的发展?
姚:广东省纺织行业在未来的一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将会极其艰难,大部分企业都将面临正视自己在行业发展中位置的尴尬境地,经历重新定位的痛苦抉择,越早觉醒的企业,就会马上进行改造和调整,就会越早获得新的市场空间,从而进入良性运营的轨道。
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在2001年提出的《广东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中对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产品进行了分类指导,鼓励发展19大类325个产品;改造提高12大类179个产品;限制和淘汰5大类的260个产品。并且指明了2005年—2010年广东省纺织工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对于化纤、产业用纺织品、棉纺、针织、印染、毛纺、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行业的重点发展的技术都作了指导。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依照行业技术重点的方向进行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建立企业品牌运营机制,提高企业对国际市场造就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