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兴起的微机技术普及推广的热潮,对行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应用领域和项目之间缺乏联系,系统之间信息很难共享,由于缺乏先进成熟的管理思想指导,企业需求不明确,总体规划未受重视。
转变阶段(1996-2000年)
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九五”以前一直是国家立项,和企业一起投资,企业实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逐渐过渡到企业成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根据自身的切实需求,自主选择项目,完成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根本性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纺织CAD的应用,“九五”期间得到大面积推广。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占大多数,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纺织行业作为国家CAD推广的四个重点行业之一,建立和扶植了7个推广中心和15个示范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有些MIS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观念和认识的问题、选择开发商和软件的失误、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等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ERP概念的引入和普及,新开的项目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采用商品化MRPII、ERP软件,如山西三维集团、北京李宁服装等。
1997年,纺织信息中心建设了“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向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据2000年底统计,纺织生产企业建立网站的有6000多家,提供行业信息服务的网站有100多家。由于出口占据了整个纺织行业相当大的比例,电子商务的运用为广大纺织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在2000年纺织全行业整体扭亏之后,尤其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服装、家用纺织品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
最近两年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很快,尤其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实施ERP系统,遍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系统的开发方式正在从自行开发、合作开发逐步转向购买商品化软件。
目前的监测系统普遍与管理系统结合,更有效地利用实时的监测数据,收效更好,发展方向是建立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一些化纤企业广泛应用了集散式过程控制系统,如连云港氨纶、丹东化纤、吉林化纤、山西三维等,显著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其中国产化装置和组态软件的比例正在提高,有利于小型化纤厂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