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阿伯特•贝克曼, 德国纺织服装工业联合会主席
一.取消配额给进口国家和供应国带来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从随之而来并在纺织品服装协定中规定的一系列自由贸易措施中获得了好处。中国在主要的纺织进口国家,比如美国和欧盟的市场份额大大增加。
中国是少数几个受限制性配额影响的供应国之一,这种限制性配额已经被取消。自从2002年,被动配额被取消以来,德国和欧盟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大幅度地增长。纺织服装协定自由化第三阶段的到来和中国市场的将进一步开放将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影响。
在欧盟和美国,来自中国的取消配额产品的进口数量远远大于进口金额。随着那些将于2005年配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情况会大致相同。
随着配额被逐步取消,在工业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进口竞争将进一步增强。进口的数量型增长,肯定会有其局限性,因为,相对而言,标准产品在这些市场中已经饱和。比如在德国,纺织品的进口总体上是停滞的,服装的进口甚至出现了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出口只有在大幅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导致销价竞争。因此,进口总量不会增加太多,但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特别是在低价位产品领域,将是后配额时代的主要发展潮流。
一些供应商会被挤出市场,而另一些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会因此增加。比如,作为仅次于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德国第三大服装纺织品供应国的中国,就成功地扩大了成衣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基本上是土耳其丢失的市场份额。
一种支持尽快取消配额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再被剥夺它们在纺织品制造领域的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出口机会。原则上,对此论点没有异议。但是,配额使得一些国家变得相对强大。到目前为止,一些小的供应国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们不受配额的约束,或者它们的竞争者要受到比它们多的配额的制约。如果这些优势不再存在,某些国家就不能顶住价格竞争。价格以外,是否还有其它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在传统的购买国市场,需求的潜在增长是非常有限的,小的供应商和新的供应商几乎不可能在这些市场上立足。相反,那些有着悠久生产历史、出口量很大的供应商却可以加强他们的地位。小的国家在同大的纺织服装国如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竞争的过程中,很难保住自己的市场,至少在纯粹的价格竞争中是如此。因此他们必须寻求在质量、设计和可靠的供货方面取胜。通常,和产品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交通不便而引发的延期交货,会制约在该国的采购。因此,很多小的国家只有大规模投资,提高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迎头赶上。
在一些特别发达的国家里,消费者的行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现象同时也发生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甚至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奢侈品的市场在扩大。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生活水平提高得越大,他们市场差别的要求就越强烈。信息的流通加强了这一趋势的发展。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因素,质量、潮流、创新以及品牌的声望变得越来越重要。
工业国家的纺织服装业通过生产那些质量型的、高附加值、有创新力、体现现代化物流管理和高级技术的产品来克服成本较高的问题。仍将主力放在生产那些大宗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将面临益发激烈的竞争。纺织服装行业会继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然而,不论一个企业多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销售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市场的开放程度。作为到目前为止仍被严密保护的第三市场的准入在贸易政策中应该最受关注。一个公平、平等的贸易环境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第一目标。
二.中德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中国的出口不断地大幅增长。大规模生产和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贮备使中国在价格上比其它的竞争者更具优势。在很多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已经很大了。按照纺织品服装协议的规定,取消数量限制加剧了这种压力。自然,德国商家对此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对德国的纺织服装行业而言,中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废除以及不断壮大的消费者队伍,拥有越来越多的可支配收入,都使得在中国的销售潜力大增。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一直是德国纺织业的第一大投资国对象。在国内经济不景气、世界经济下滑的环境下,德国对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却显著增长。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本国市场准入也做了很大让步。到2005年,按照协议,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关税将被大大降低。此外,中国将取消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比如对某些特殊纺织原料进口数量的限制和废除国家垄断贸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德国纺织服装行业对中国的出口机会。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拥有较高的可支配收入,他们希望购买到高质量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化进程和城市、乡镇的建设带动了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从中国较低的出口率上,可以看出这种内需增长非常迅猛。尽管中国的产量大大增加了,但是近80%的产量是用在了中国国内市场的消费上。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属于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德国公司处于领先地位。汽车和医药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需求的增长,带动了销售。此外,有关对人身、物品的防护及环保方面的政令法规,也促进了需求的增长。当然,大型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以及2008年奥运会建设更是为产业用纺织品提供了乐观的前景。
和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量相比,德国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不算大,不到中国出口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在不断增长,2002年增长了48%,2003年的前三个季度增长了38%。这些数字令人振奋,因为对其它地区的出口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汇率的发展非常不利。
作为投资目的国,中国非常有优势。从2000年起,中国是吸引德国纺织工业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9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10%。国际经济研究机构的专家预测,中国将成为未来十年里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将加速海外直接投资流向中国。
这些都表明,一个双赢的局面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三.关税和非关税领域的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一方面,人们担心取消配额后,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中不公平贸易手段会被更多地使用。另一方面,人们担心保护主义措施会在全球范围内抬头。
在自由化的全球贸易中,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不公平贸易的发生。同时,我们必须保证这些措施不被滥用,以至发展成为保护主义。否则,已经实现的自由化就会由于不正当地使用保护措施而遭到破坏,而保护主义将大行其道。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的临时性条款规定,在过渡时期可以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采取保护措施。条例规定如果来自中国的进口纺织品对本国造成了市场扰乱或者是贸易扭曲,那么该国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实施保护措施,即关税措施或数量限制措施。在2003年年初,欧盟将这些规定列入了共同体法律中。其它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韩国,也都效仿欧盟的做法,将中国特保措施列入到本国的法律中。在2008年前,纺织服装行业很有可能使用这些保护措施。此外,“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已经建立,到2013年底前都可以实施追索权。
和人们通常认为的不一样,保护措施跟反倾销不同,反倾销是一种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手段。而保护措施是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进口激增,威胁到本国行业时,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保护手段。只有世贸组织可以授权实施保护措施,但前提是这种保护措施是不带歧视性的,即对所有的国家都一样。对中国的特殊规定,使得在执行时可以有些许不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中同意了这一点。
由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强劲增长,欧洲委员会接到更多实施保护措施的请求。很多欧洲公司把保护措施看成是阻止来自远东地区不公平竞争的手段。自然地,那些和中国相竞争的供应国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此事,因为对中国的限制可以增强它们的地位。
实施保护措施意味着在一个错综复杂的贸易关系网中进行干涉,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不利的负面效应。首先,那些希望通过使用配额的替代方式来延长配额体制,并企图削弱竞争国力量的进口国会招致指责。其次,保护措施针对的不是非公平价格体系,也不是限制进口总量。最后,实施特保措施会引发国际连锁反应,因为贸易扭曲会加大市场压力。因此,在使用特保措施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过,在外交谈判阶段,保护措施对于实现市场准入这一目标非常有说服力。
配额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进程。中国将进一步保证他在德国和其它工业国家市场主导的地位。德国要保证它在传统欧盟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难,国际竞争在其它欧盟成员国家同样益发激烈。然而,使用保护措施进行防御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些措施不是长久之计,政治上执行起来也困难,而且会引发特洛伊木马效应。德国纺织服装工业自己未来的战略应重点发展它的特殊优势,增强全球竞争力。
既然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发展海外市场、销售高档产品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无疑是最具潜力的目标市场之一。欧洲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销售前景也很乐观,因为欧洲国家具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