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组委会连续几届都接到了专利侵权的正式投诉,1998年为1起,2000年为1起,到2002年,国内外纺织机械器材企业之间更是专利纠纷不断,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纠纷更趋频繁。
在许多已经发生的专利争端面前,暴露了我国纺织机械器材企业对产品开发和专利保护认识和准备的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尤其发生在展览会上的专利投诉,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还造成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专利意识普遍缺乏
企业普遍缺乏专利保护意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物质基础十分匮乏,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急需生产能力的扩张,掩盖了创新的需求,创新还不是经济发展主流。其次,中国的法制建设起步时间不长,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健全,同时,由于中国长期游离于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之外。“搞来一套图,挖人来思路,仿制出产品,低价抢用户”,这是许多企业发展的写照。再有,当时中国的加工业技术水平普遍与国外差距超过二十年,当时引进的技术是适合中国的需要,出口的产品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引进技术的扩张和规模化是建立在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基础上,与国际水平尚未形成竞争。我们经常宣传的是“在国外产品的基础上,开发的适合国情的产品”。那是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简单地责怪企业,但我们应当正视的是现实和未来。
经过经济的高速发展,世人目睹了中国的崛起,我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是中国的产品开始大跨步的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我们的发展,对原有的国际市场格局、经济利益集团的冲击,引起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专利投诉目标明确
据笔者了解,目前发生在纺织机械行业的专利纠纷及其投诉特点主要有:
目前出现了欧洲的化纤纺丝机械、喷气纺纱机械、棉纺精梳机械等的制造商投诉中国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侵权的,虽然尚未裁决,但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投诉的中国企业具有业内市场份额高、主流产品的技术接近国际水平、没有专利累积等特征,这些企业是主要目标,专利裁决的结果可能对中国的纺织机械产品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发达国家的纺织机械制造商没有刻意完成对中国的纺织机械产品的专利攻势的结论,但是证据表明,发达国家的纺织机械制造商完成了他们的专利布局,并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国内企业之间已经发生的专利纠纷涉及并纱机、整经机、并条机等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业内形成了产品水平相似,市场份额相当,综合竞争力比肩的一批企业。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纺织机械企业专利申请是起品牌性、防御性作用,专利诉讼主要是警示作用,不是致命的攻击,另外还有些企业才刚刚开始投入专利制度和专利战略建立。
目前中国的纺织机械产品,在技术方面,改革开放前的产品技术不受到专利保护外,改革开放后通过多种途径逐步积累的纺织机械产品技术除经过技贸结合获得许可的国外纺织机械产品技术外,多数产品技术是国内纺织机械器材制造企业通过消化、吸收的国外同类纺织机械产品技术,结合中国的制造技术开发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来源和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后要在产品的专利问题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章立制迫在眉睫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重点看,将对日常的知识产权信息和纠纷进行动态监测,对可疑信号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向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发出警示预报,提出应对措施;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推进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知识产权法律与务实技能的知识产权代理人和律师;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实施,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推广;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保护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等等。
纺织机械行业在经历了一次次的专利纠纷之后,应该认真的思考,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专利工作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在专利工作方面的创造、管理、预防和保护能力,从容应对国际专利纠纷。
摘自《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