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行业发展呈现新生机
记:在你担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的这几年里,中国棉纺织行业终于摆脱了多年沉溺于低谷的困境,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你认为近几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徐:中国棉纺织工业经过壮士断臂、脱胎换骨般的改组、改造之后,2000年以来终于走出了低谷,走上了平稳发展、快速增长的轨道。2003年,我国棉及棉混纺、化纤纱、累计产量983.58万吨,同比增长15.72%、各类布374.64亿米,同比增长16.35%。均再创出历史新高。这种良好的发展形势与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平稳增长是分不开的;其次加入WTO,我国的整体贸易环境明显改善,欧美等成员对配额限制的进一步减少,使得我们棉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外商投资办企业增多,纺织业的利好,也极大地带动了民营资本的投资,一方面促使纺织行业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为进出口的增长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就市场方面来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内需的增长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都为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当前棉纺织行业一个显著的发展特点是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在加大,技术进步在加快。2002年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163.3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入占61.85%,2000年-2003年棉纺织设备及配件的进口约60亿美元,其中仅2003年的进口金额近21亿美元,同比增加20.61%,占四年总进口额的35%。截止到2003年底棉纺织行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统计,全国气流纺纱机达到100万头,环锭细纱机5700多万锭, 其中90年代水平及国际水平的棉纺设备比重达50%以上,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及无梭织机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2003年清梳联国产上了250条线,进口40条线,清梳联配套的纺锭已达到2100万锭,无卷化率达36.8%左右,精梳纱比重提高到23.8%,无结纱比重达50%,无梭织机占有率提高到19%左右。先进技术装备的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顺应了市场需求,增加了行业的发展后劲,提高了棉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力。
棉价过高是行业发展的最不利因素
记:今年以来,棉纺织行业同时面临着棉价居高不下以及出口退税率降低、能源涨价、电力紧张等不利因素,您对今年行业形势有何预测?您认为目前影响行业发展的最不利因素是什么?
徐:我们去年就曾预测,由于今年棉价继续在高位运行,再加上国内市场低档次常规品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棉纺织企业利润将被压缩至最低水平,部分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将很可能被淘汰出局。就一季度形势看,棉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了生产和出口增幅下降,产销率降低的态势,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边缘。1-3月棉纱产量227.2万吨,同比增长11.9%,增长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6个百分点。1-2月我国进口纱线12.45万吨, 增长38.64%,而棉织物出口却同比下降16.27%。
影响行业效益的最大问题还是国内棉价过高。自新棉花年度以来,国内棉花始终与国际棉花有着1500-2000元的价格差,在国内棉花资源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国家及时追加2003年棉花进口配额50万吨,提前发放了2004年89.4万吨进口配额,今年3月又追加04年棉花进口配额100万吨,但就目前形势看,国内外棉价的差距仍然越拉越大。4月19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17262元/吨,国际现货cotlook A指数69.55磅/美分,折口岸交货价14656元/吨,国内棉价仍高于国际市场2605元/吨。国内外棉价的长期巨大差价,严重影响了中国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1-2月我国进口纱线12.45万吨, 增长38.64%;而与此同时,出口棉织物只有5.68亿米, 下降16.27%。国有企业更是面临严峻挑战,亏损面达到46.6%, 同比增长14.16%,比去年同期增亏138.46%。
当然,出口退税的降低也对行业的经济形势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能源紧张问题也在困扰着一些企业的生产,江浙一些地方的企业由于缺电,只能停四开三(一周四天停产三天生产),还有的地方出现了停五开二的现象。但这些困难都无法与棉价的巨大落差相比,因为,棉花价格占到企业产品成本的70%以上,
就行业总体形势看,2004年棉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尽管行业经济运行仍将平稳增长,但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得到遏制,经济增长幅度将会低于2003年。
行业的中心工作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记:目前棉花资源的硬缺口所造成的资源紧张及价格过高等问题是否会对今后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你认为今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什么?
徐:就棉花资源来说,既然我国的棉纺织业发展是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为依据的,那么就注定要使用这两个市场的资源,如果这样就不存在硬缺口之说。2003/04年度纺纱用棉约为700万吨,加上25万吨社会其它用棉,国内当年用棉应在725万吨。240万吨的棉花配额再加上本年度棉花产量487万吨,已基本满足国内用棉要求。而之所以会出现国内棉价长期背离国际市场价格,仍然是由于使用国际棉花资源存在体制上的薄弱环节,它也再一次暴露出我国的棉花流通体制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这必将大大削弱国内棉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希望随着2005年配额制度的取消,国内外棉花市场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棉花问题将不会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制约。
但就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来说,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也是棉纺织企业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去年召开的贵州国际棉纺织大会上就提出了棉纺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出口面料档次为突破口,突出优化品种、全面创新、提高质量、扩大出口;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推进机电一体化、连续化;坚持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引导全行业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为企业服务就是要办实事
记:作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领军人物,你认为协会在行业的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会员中的影响力如何?
徐:有着300多万从业人员的棉纺行业在中国纺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承担这样一个行业的组织与服务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就行业协会来说,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让业内企业信服于你,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踏踏实实做实事。
协会具有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我们是棉纺织企业的代表,企业的愿望与呼声都要通过我们及时传达上去。2003年的棉花价格问题是企业最为关心的话题,我们多次打报告给国家有关部门,在我们的呼吁下,棉花配额问题等到及时解决,缓解了棉花供求矛盾,也有效遏制了国内棉价的居高不下,保护了棉纺织企业的利益。
同样如何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协会的重要工作。我们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关于我国棉纺织行业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对策及建议》,从加快调整、技术进步、棉花政策、西部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
鉴于棉纺织生产企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64%以上的用棉比例,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引导企业重视资源的优化,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档次上多做文章,同时多使用化纤原料及各种差别化纤维。我们与国内外许多著名纤维公司建立了联系,一旦有什么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我们就会及时把它推介给企业。5月份即将在杭州举行的“纺织新概念论坛”,我们将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员就新型纤维、新型纺织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产品开发做精彩演讲。其时象这样引导企业了解产品开发进展、先进纺织技术、新型纺纱设备等的会议,我们平均每月都要召开一次。企业也非常欢迎,参会人数总是超出我们的预料。企业加入协会的热情也非常高涨,国内知名的棉纺织企业基本上都是我们的会员。
我们这样认为,行业协会不管是自发组织的还是带有政府色彩的,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为企业办实事,只要踏踏实实为企业服务的协会企业都会认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