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棉纺织协会 章友鹤
一、转杯纺纱与环锭纺纱的比较优势
国内外使用实践证明,转杯纺纱与传统环锭纺纱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纺纱工序缩短。一般传统纺纱从原棉织成纱要经过7道工序,而转杯纺纱省略了粗纱与络筒工序只有5道,目前由于清梳联与单程并条工艺在转杯纺纱中的广泛采用,可进一步将纺纱工序缩短为3道。
二是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环锭纺纱一般纺纱速度在20米/分左右,而转杯纺纱国外最先进的全自动转杯纺机纺纱速度已达到120-160米/分,国内生产的转杯纺纱机纺纱速度也已达到60-100米/分,分别是环锭纺纱的6-8倍与3-5倍。
三是使用原料范围广。传统环锭纺纱原理通过两端罗拉握持纤维牵伸将纤维束逐步拉细拉长,故对纤维长度有严格要求,而转杯纺纱原理为自由端纺纱,从条子到细纱在纺纱器中一次完成,故对纤维长度没有环锭纺要求严格。棉、毛、丝、麻纺纱的落棉中的较短纤维和各类化纤均可在转杯纺机中使用。
四是质量优于环锭纱。由于转杯纺的成纱机理与环锭纺不同,故从成纱质量指标分析,除单纱强力稍低外,成纱条干均匀度,表面光洁度与外观疵点均优于环锭纱,织成织物后表面光洁,纹路清晰,疵点少,档次提高。
五是用工省,纺纱成本可降低、传统环锭纺纱由于工序多,单机生产效能低,故用工较多,每万锭平均用工在200人左右,用工多的厂在300人以上,而转杯纺纱由于工序缩短,尤其是使用机上配有自动接头、自动换筒、自动检测疵点等装置的全自动转杯纺机装置后,使人工操作化、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
二、浙江省转杯纺纱的发展特点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近几年来在发展转杯纺纱产能与提高转杯纺纱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上做出了一定努力,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
据最近省棉纺织协会对50家转杯纺生产企业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转杯纺机342台共78336头,比2000年前的2.5万头转杯纺数增加了2.13倍(未包括温州、金华地区一些个私转杯纺纱企业的转杯纺头数)。如按1头转杯纺平均产量折合4.5锭环锭纺计算,相当于新增35万多锭环锭纺纱生产能力。如按目前全国转杯纺拥有量80万头计算,浙江省已占全国转杯纺纱产能的9.79%,成为国内转杯纺纱的生产大省。
二是依据区域特色纺织产业发展转杯纺纱产品。
由于棉纺织企业分布在全省各地,而我省主要纺织城市通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生产基地与销售网络,对纱线的需求量也各不相同。
三是技术改造力度大,装备更新速度快。
据省棉纺织协会统计分析,近三年来,在新增5万多头转杯纺机中,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Autoeoro型全自动转杯纺机有121台共3.7万千多头,占新增转杯纺头数72.6%,并相应配套了清梳联,单程并条机等前纺先进装备,使纺纱工序缩短为3道。
四是转杯纺纱专业生产厂的新建,极大提高了我省棉纺行业竞争力。
近三年中新增5万多转杯纺机多数是单独建立转杯纺纱生产厂,多数工厂配置8-12台转杯纺机(2496-3744头)相当于环锭纺2-3万锭生产能力,规模最大的拥有24台(7488头)全自动转杯纺机,可日产各类转杯纺纱60吨以上,由于企业具有规模经济,并专门从事各类转杯纺纱开发,使产品质量档次迅速提升,不但能适应省内针织厂用纱需要,并远销江苏、广东等地,极大的提高了浙江省生产的转杯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与竞争力。
三、浙江省转杯纺纱面临形势与当前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品开发与档次提升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据国外文献报道:转杯纺纱最大应用领域是在针织品上占42%的份额,用于粗中支斜纹类织物占25%左右,从转杯纺使用原料中棉只占55%,涤/棉占28%;腈纶与腈/棉占11%,而我省近几年引进新型转杯纺机目前多数仍在生产10-16支纯棉粗中支纱,对棉花依存度较大。对技术含量高的中细纱的针织用纱尚只在少数企业开发阶段,未形成大批量生产。其他如毛、麻及化纤混纺纱线的开发与生产量更少;而国产转杯纺机由于技术性能较差,目前多数在生产10-16支化纤纱和6-12支的纯棉纱,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且类同品种较多,市场竞争激烈,使棉价与纱价差异愈来越小,按目前棉价与纱价差距,企业已处于亏本和保本的境地。
二是企业管理跟不上产品高质量的要求。
由于我省转杯纺生产企业多数是近几年新建起来,目前面临人才缺乏和管理薄弱的两大难题,对先进设备尚未很好消化吸收,从原料使用与工艺上进行优化,对生产现场管理尚未做到整洁明亮,管理有条不紊,物流有序不乱的要求,反映在车间管理上空锭断头多,生产效率尚未达到设计要求。反映在成纱质量上主要是外观疵点与"三丝"有害疵点不能彻底消除,这是影响新型转杯纺生产的纱线不能迅速在中高档针织物中扩大使用的主要原因。
三是企业规模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条件简陋,产品档次较低。近几年在发展新型转杯纺机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实力差异,也建了一批以2-3台转杯纺纱为主体的小厂,这些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且选用装备性能较差,生产现场无空调、除尘设施,生产产品无质量标准,无检测手段,导致产品质量与档次较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与当前棉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使我省转杯纺纱产能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移,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档次,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要控制转杯纺产能的再度盲目扩张。用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加以规范,建议今后新建转杯纺TV采用国产转杯纺机(如TQFl68F1603型)要以6台为基本单元组建一条生产线。采用进口转杯纺机以4台为单元组建一条生产线,并相应配置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的前道配套设备,使建成投产后的产品质量能达到国家标准的优等品水平。
要花大力气致力开发转杯纺纱新品种,扩大转杯纺机的品种生产范围。要根据不同层次转杯纺机,开发不同档次转杯纺纱产品。对引进全自动转杯纺机要充分发挥其自动化程度高、质量控制系统功能齐全的优势,开发中细支数(20S-40S)高档次针织用与机织用转杯纱,并要充分利用羊毛、绢丝、麻类等天然纤维与功能性化纤混纺,开发高档次转杯纺新型纱线,以提升新型转杯纺纱线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对国产新型转杯纺机要重点开发12-20支粗中等针织物和杌,织物用纱,要根据用户需求加装半自动接头、电子清纱与上蜡等装备,清除纱上有害疵点,提高加工性能。
对使用年限较长机型已陈旧的如BD-200SN系列、国产FA601系列,由于其纺杯速度较低,且其除杂排风等功能受到限制,故以生产6-10粗支纱为主,根据市场要求也可力口工付牌转杯纱。总之要通过合理分工,做到产品定位合理,使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
要通过改组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转杯纺纱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