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羊城晚报
今年以来,陶瓷、纺织、有色金属加工、家具等珠三角传统产业纷纷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作为国内产业集聚重点区域之一,这股正在急剧升温的产业升级浪潮,正成为珠三角传统支柱产业活力焕发和产业强市的强大推动力。
面对挑战加快升级
专家指出,珠三角地区产业经济发达,陶瓷、针织、内衣、童服、牛仔服、家具、铝材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占有极其重要的比例,培育出中国内衣、针织、陶瓷等多个名镇及特色产业集群地。然而,尽管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珠三角产业升级动力明显不足,产业高速升级的势头也严重受阻。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大批产业正日趋成熟和老化,并淹没在全国性的同类产业竞争的浪潮之中;另一方面,始自东南亚地区的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浪潮已开始波及中国沿海地区,而珠三角却还没有为第二次产业腾飞做好充足准备。
根据广东省最新公布的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透露,珠三角的纺织、服装、建材等多个传统支柱产业存在经济效益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民营企业管理粗放等多种不利因素,以致企业大而不强,持续发展乏力。
此外,由于条块分割的经济体制,珠三角地区的市、县经济结构趋同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不同城市看,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7市的40类大产业中,排在前6位的大体都是电器、服装、电子、纺织、食品加工、非金属制品等6大产业。从一个城市看,以佛山为例,在市区、石湾区、南海市之间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地区间,竟有25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地方和企业之间常常发生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使得产业升级的空间日渐萎缩。
政府和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实现产业由大变强、从量变向质变的跨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今年以来,广东多个行业职能部门、政府、协会已在产业持续发展规划、产学研合作强化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制造业商贸物流配套等多个方面加以推动。
传统产业纷纷动起来
目前,珠三角产业升级机制呆滞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顾相关产业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而相互封闭、内向发展、自成配套的现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就掀起了大规模“西进”运动,现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转移规模。而广东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珠三角引进了100多万台技术设备,经过10年多时间的运转使用,不少已经老化,亟待更新改造。
面对这一局面,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纷纷吹响产业升级号角。本月初,佛山张槎对外间宣布,将研讨《广东省针织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并全面深化张槎针织产业升级工作。而在此之前,张槎就携手东华大学、五邑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中小针织企业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巨资投入打造专业镇创新试点和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果显著。两年来,单张槎针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就为1786家企业提供15826个技术检测服务项目,高附加值针织产品比重大幅提升。
已在产业升级中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西樵,在5月18日正式启动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建设,而且还计划引入知名纺织服装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南海区政府为改造提升传统有色金属加工业,近日就实施有色金属产业战略借计专家学者,产业升级提速;而南庄、乐从等产业集群地在完成建陶研发中心、商贸平台的打造构建之后,也开始加快了制造业的现代物流配套升级。
产业专家认为,目前这股正在急剧升温的产业升级浪潮,正成为珠三角传统支柱产业活力焕发和产业强市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