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土耳其《世界报》最近报道,由于土耳其政府对原产自中国的42类纺织品设限,目前大量的产品滞留在海关和港口仓库中,使不少土耳其企业和中国企业成了受害者。
据报道,土耳其丝绸开士米企业首先对土耳其政府的这一设限表示强烈不满。该企业已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经营了12年,期间曾获得包括联合国颁发的奖项在内的11项国际大奖,在全球范围内的25个顶级地段拥有销售点,是土耳其最为著名的世界名牌之一。
土耳其丝绸开士米企业总裁阿伊塞·扎曼普尔说:“土政府设限本意在于阻止部分低价劣质的中国纺织品涌入土耳其国内市场,但这种设限缺乏实际可行性。13年来我们远离祖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铸造了一个土耳其人的世界名牌,现在却由于土耳其政府的设限使我们无法为我们在世界各地的销售点供货,从而被迫取消了许多合同。”
对于临时配额的执行,扎曼普尔说:“我们现在不得不放弃许多合同,但期待新的公告出台,因为不知道配额是否会继续执行下去。现在实行的所谓单次申请最高限量措施极不合理,例如我们申请了5000件商品的进口配额,必须等执行完以后才能再次申请;如果合同签好了,一切就绪了,可是配额却已经告罄,那么我们对这巨额的经济和信誉损失承受不起。我们看不清前方,所以只能选择放弃!”
另一家土著名服装品牌Mavi Jeans总经理努兰廷·康塔兰利表示:“数量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部分手续齐备的受限制商品已经在海关滞留4周时间,仍未获通关;42类纺织品和按照规定不受限制的纺织品也被迫滞留在海关,使得今年春季的新款上市服装种类减少且价格上涨。其次,配额分配方式的不合理势必造成企业间倒卖配额的现象,这并不利于贸易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配额在实施中与土耳其-欧盟关税同盟关于自由流通的有关规定相悖,使得经欧盟国家转口的商品受到钳制,此方面也存在潜在的严重问题。”
除企业外,欧盟和一些土耳其的行业组织也加紧了对土耳其政府的游说活动。这家报纸还引用了土耳其联合品牌协会主席萨鲁汗·唐的话:“多年来中国在国际成衣工业供给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联合品牌商品虽原产自中国,却处在欧洲著名品牌的质量监督下,实际上这部分商品是欧盟国家的商品。土耳其此举不仅限制了中国企业,也给许多联合生产的跨国企业带来麻烦。”
土耳其注册品牌协会主席塞尔柱克·居斋格表示:“我们并不反对合理的进口控制,但土政府此次的做法却危及许多无辜的欧盟国家的联合品牌商品。例如彪马,其每进口2000万-2500万美元的商品,将换取到1.2亿美元的出口额。土的相关做法已违反了关税同盟第44条款,目前欧盟已开始为了解相关情况与土政府展开磋商。我们认为土耳其将为实施设限付出沉重的代价。”
根据2004年年底土耳其官方公报发布的《特定纺织品进口监控及保障措施条例》第十二条款,土耳其对原产于中国的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产品2005年进口配额按公斤数或件数等比例递增做了有关具体安排。
该公报说,配额的分配将按照先到后到的原则,依据申请被受理的时间进行排序。每个申请者可分配到的最大进口量不超过配额安排中的限量。土耳其外贸署授权伊斯坦布尔纺织服装出口商联合会(ITKIB)具体负责配额的分配和管理。如申请进口的商品不止一个类别,则需对每个类别的进口许可证进行单独申请。同一进口商不得多次申请同一类别的配额,在实施此规定中,同一管理层下属的不同部门将被认定为同一企业。进口许可证的有效期为自发证之日起3个月,但最迟不得超过2005年12月31日。
土耳其海关有关部门在登记报关声明时可要求进口商出示进口许可证。进口许可证不得转让他人。该公报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去年12月23日,土耳其外贸署在官方公报中表示,由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土耳其,使得纺织品售价大跌,因此根据土耳其一些纺织品机构和组织的要求,该署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对进口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
这份官方公报宣布,外贸署依据《对纺织品的监管和保障措施规定的修改》公报,以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可能对土耳其国内产业市场造成混乱为由,对进口部分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实施保障措施。土耳其将对男女装、童装、成衣、衬衣、领带,以及装潢用纺织品等42类中国纺织品,设立进口限制,规定每年的增幅不能超过7.5%。
随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说,中国政府对土耳其对中国42类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表示震惊和坚决反对。他指出,中国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立即撤销此错误决定,尊重世贸规则和双边互惠的经贸合作原则,严肃对待中方提出的上述要求,通过对话与合作,妥善解决中土纺织品贸易问题,避免因此损害中土经贸关系,同时,也为一体化的平稳过渡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