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交会被誉为国际市场“晴雨表”,它从一个侧面,真实映照出上海乃至全国外贸出口“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现状。
刚刚落幕的第15届华交会,出口成交近30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6.2%;到会境外采购商首次超过2万人。不过在出口成交额快速上升的同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不少商品,其出口价格普遍下跌一成甚至更多。
持续放量能走多远
江西省纺织集团公司的谢先生对本届华交会甚为满意,因为前来看样采购的外商络绎不绝,出口订单下了不少。据他介绍,今年起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他们公司接到的出口订单金额同比猛涨约4成。类似出口订单“大丰收”的企业,在华交会上比比皆是,有些企业今年一二月份的纺织服装出口额甚至达到去年全年水平。
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表明:今年1月我国纺织品出口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从一个贸易量较小的国家迅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2001年到2004年,我国仅用3年时间,就使外贸进出口额翻了一番。去年,我国外贸总额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上海外贸的发展同样令人欣喜。1989年,申城外贸出口仅50亿美元,去年已升至735亿美元,其中2004年比2002年增长一倍多。
多年来,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外贸企业,把为国家多出口多创汇作为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这样的想法已经渗透到这些部门和企业的行为之中。即便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这种影响仍不时表现出来。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出口增长作为业绩衡量的重要指标。广交会、华交会等交易会也一直把出口成交额列为首要目标。
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以及相关行业,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我国毕竟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出口商品数量已占全球出口总量的4成左右。再要增加我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空间已经不大,毕竟市场不可能让你一家“通吃”。而且,如此持续快速增长,容易招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外贸出口以量取胜已经走到尽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利润摊薄已到尽头
外贸出口的目的有很多,对企业而言,追逐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但在不少外贸企业老总脑子里,抢占市场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利润越做越薄。
参加华交会的山东海锦公司一名外销员无奈地表示:如今草柳藤制工艺品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国际市场的需求跟不上生产和出口的增长,因此价格持续下跌;这些年,我们在广交会、华交会上拿到的订单几乎没有利润,但为了企业生存,只能硬挺。苏州春常服饰公司今年出口订单额同比增5成,但公司总经理袁翠芳仍满脸愁容,因为订单虽多,价格却下降一成以上。譬如桃皮绒沙滩裤,他们公司报价1.8美元一条,但安徽某企业报价1.2美元一条。她说:“我们1.8美元报价的销售利润率尚不足5%,他们报1.2美元肯定亏损。”
在发达国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一般都超过8%,如果低于8%,企业要么破产出售,要么转产或调整经营方向。而在我国,从事传统商品出口的制造商或贸易商,销售利润率普遍低于2%,从事加工贸易和外贸代理的企业甚至低至千分之几。现在不少外贸企业老总的普遍心态是:杀价之风谁也止不住,我不杀价,别人却照杀,我不吃亏了?殊不知,如此不讲经济效益,不仅企业发展缺乏后劲,最终也将失去境外客户和国际市场。
贴牌加工无核心技术
这几年,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外贸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但分析一下出口商品结构就会发现,除初级产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外,相当多工业制成品采用贴牌加工方式出口,即产品品牌是外商提供的,产品设计和款式来自外商,甚至原材料、辅料也是外商提供,中国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只占据了微不足道的生产制造这块。从这一点来看,目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虽然很快,但基础并不牢固,一旦外商找到商品价格、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和地区,我们的出口很快就会掉下来。
从表面上,我国玩具、服装、鞋子、箱包、小五金等不少商品出口额均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术,如设计研发、技术工艺、商标专利等,还是牢牢掌握在外国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手中。今年2月,国家商务部重新评审出190个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商品,广东、江苏、浙江占据了相当多的席位,而作为我国外贸重镇的上海只有9个品牌商品上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为外商贴牌加工,不太愿意下大力掌握核心技术。
能否掌握外贸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结果大不一样。上海国驰进出口公司是我国日用热弯玻璃制品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去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这家企业只有18名员工,但设计研发人员就有5人,每年推出几百个新品种,占外销品种总数的3成多,出口平均单价则高出国内同行30%以上。
时下,国内已有一批企业开始认识到掌握外贸出口商品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他们知道,走通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别无选择。
谨防外贸“三明治”
我国外贸出口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例如中国企业正成为遭受境外企业、国际炒家两头夹击的“三明治”。“三明治”不过是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夹击的一头是指境外对我国外贸企业所需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战,另一头就是对国际市场和营销渠道的掌控。
近日,国外铁矿石供应商采取联手行动,逼迫我国企业接受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成以上的条件。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国进口的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铜、棉花、不锈钢等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价格就已上涨不少。由于我国缺乏主导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话语权,又不掌握国际期货贸易市场的运行规律,因此屡屡成为国际炒家“狩猎”的对象。而且,发达国家早已建立起组织严密、运行有序的国际营销网络。
参加今年华交会的一些上海和外省市外贸企业人士告知,境外企业正是借助这些优势,把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压到最低。而中国企业出口商品,要想绕开国际中间商、进口商,直接进入国外零售商店、连锁店等最终市场,取得在境外市场销售主动权,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国际营销网络对中国企业是把利剑。以服装为例,一般外商在中国的采购价与国外连锁店的售价之比为1:8~1:10。即在中国的采购价如果是1美元,那么在美国或欧盟国家商店的售价为8美元~10美元。
外贸出口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现状,是事实但并非不可改变。努力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从重规模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拓展功能,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