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郑棉期货经过连续三日的拉升后,步入调整行情。撮合交易继续在涨与跌的边缘痛苦徘徊,成交清淡。由于郑棉的大涨大落与撮合价格的进退两难对市场心理构成不小影响,现货市场尚无起色。当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2036元/吨,跌2点,CC Index(229)报收12555元/吨,跌1点。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B指数收于12037元/吨,跌3点。据世之维纺织网了解的信息,皮棉市场连日来销售迟缓,买卖双方又步入僵持阶段。一方面,在市场上有关进口棉增发配额和进口棉将集中到货等“风声”日紧的压力下,一些中小型棉企虽对于目前价位售棉并不大情愿,因为按照2.4元/斤的收购价计算,皮棉成本就达12000元/吨左右,利润甚微甚至无利可图,但是不卖贷款等着还,越存成本越高,所以很无奈。另一方面,一些纺织厂看到价格盘稳开始补充所剩不多的库存,但在市场仍存诸多变数的情况下,多选择放慢备库步伐,静观行情变化的策略。如山东、河北等地不少纺织企业已将收棉价下调了50-100元/吨,即便一些暂时没有调价的企业,也普遍提高了对棉花的质量要求,如三丝要扣,货款要迟几天付等等,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调价。
在猜疑中等待总是让人不安,随着棉价持续多日的波澜不惊,不少业者又开始对市场前景感到迷茫,真的不明白纺织企业怎么了,面对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就不急呢?!
2004/05年度国内棉花产量为632万吨,需求各方则存在较大分歧,如美国农业部3月报告预测数为773万吨左右,国内棉花监测系统预测数则高达816万吨,暂不考虑其它因素,粗略估计年度棉花刚性缺口应在140-190万吨间。目前,“资源缺口”的存在已为业内各方所承认,但这里笔者想要强调的是,资源缺口是动态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为变的。这个缺口只能从两方面解决。一个是增加进口补充资源的缺口。这也是当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配额门事件”。究竟增发进口配额数量是多少?50万吨、100万吨还是140万吨,对国内棉花市场产生的影响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淘汰一部分纱锭,降低棉花消费量;现这两个方面都在动态变化中,纱厂在不断的关车和调整用棉比例,外棉也在不断的进口入关,所以这两个方面是最近需要观察的主要问题。
回过头再来看,纺织企业正是在以下因素的作用下,承受能力出现问题,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1、国家近期提出要把纺织品出口增长率控制在15%以下,3月1日起实行《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证》,还要加征出口关税,再加上国外愈演愈烈地贸易设限,整个行业的出口形势并没有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而一路向好;
2、今年宏观调控力度不减,企业资金普遍捉襟见衬,再加上产品积压严重,纺织企业招工难,停产、半停产的厂家不少,资金和销路问题决定企业补库的意愿不强;
3、电力短缺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缓解,大部分省市被迫拉闸限电,纺织行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更是电荒的重灾区,企业“开四停三”的现象普遍,纺织增量的扩张受到抑制,导致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
4、由于原料成本比印巴等竞争对手高出许多,许多纺织企业不得不放弃大量出口订单,订单减少,企业不愿意盲目生产;
5、进口棉花增加,减少了对国棉的需要量;
当然,上述因素的影响,有些可能是短期的,有些可能是长期的。对棉花消费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使对资源缺口的判断,并进而使国内棉价的未来走向存在诸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