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本报与汉派服装商会携手,邀请武汉爱帝、太和、红人、猫人、佐尔美5家龙头服装企业共议“规模经济”。
会上,企业负责人表露共同兴趣:希望参与武汉纺织国企改制,“一家人”联手做大。
在武汉十大优势产业中,纺织、服装业统计数据合一,算做“一家”。到去年,这一行业产值不到百亿元。
去年,武汉纺织国企开始改制,眼下正在物色战略投资者。
太和服饰董事长丁凤兰一直关注同城纺织业情况。座谈会上,她拿起一张剪报——22日本报头版消息《纺织行业:呼唤改制早到位》说,武汉纺织业正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太和愿意参与国企改制。
“武汉民营服装企业多年做不大,至今没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单靠自身滚动发展,冲到10亿元,很难。”丁凤兰认为,与其他企业并购重组,整合资金、品牌、产品,数十亿元的企业不难诞生。
据介绍,纺织业与服装业本属于关联产业。从纺织到成衣制作,中间加工、印染等环节不算多,也不算复杂。本地服装企业与纺织企业早有合作,以猫人为例,年采购一棉产品7000万元。
老总们表示,纺织、服装企业重组,纺织企业拥有新机制,倍添活力,服装企业拥有原料基地,发展稳健。双方品牌、市场、信息共享,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如果能成,武汉将轻易得到一个大型产业集团,而且,“规模将绝不是简单相加”。
爱帝集团董事长胡爱娣说,参与国企改制,外地老板给的价钱,武汉民营企业也能给。一家资金不够,大家都可以帮忙,按股份享收益。
佐尔美总经理傅志琦马上呼应:“产业链条连得上。”
丁凤兰说,现在主要纺织企业已完成人员身份转变,并购最令人头疼的人事问题基本解决,此时介入,时机合适。此前,太和已拿出7家纺织国企调研报告。
奇怪的是,至今,发言各家没有一家与国企进行实质性接触。
为何裹足不前?老总们担心,挑选国企投资者,有关部门偏爱外地企业。“我们想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除了单纯资本合作,服装企业还希望,品牌、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也能作价入股。
猫人副总裁苏国斌说,“国外及国内沿海地区,企业普遍使用无形资产贷款,参与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