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病”不能“马吃药”
——怎么看美欧设限的根本动因?
在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眼里,接踵而至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并不十分意外,“与我们在一体化前的判断一致”。
今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告别了长达数十年的配额时代。可值得注意的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此前10年的过渡期内,有意不按牌理出牌,竟将70%(甚至更高比例)最敏感紧俏的纺织品配额拖到最后一刻才集中取消。一边错过调整良机,一边指望贸易保护。
另一方面,在旧的配额体制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获得配额极少,与自身实际产能极不相称。一体化后,这一障碍消除,经营主体增多,久受压抑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得以释放,一些类别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是扭曲贸易向自由贸易回归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种增长也是短期的。前4个月我对美欧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是受了原配额产品的强劲拉动。相比之下,非配额产品出口增长平缓,增幅低于对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整体增幅。
况且,原先企业为躲避配额限制,常常通过转口等途径间接出口到美欧,这部分产品在中国海关数据中显示为对其他国家(地区)而非美欧的出口。配额取消后,原来的转口产品可直接运抵美欧,中国海关数据中对美欧出口统计自然相应增加。
5月5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巴黎会见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说了一段很有嚼头的话。大意是,对方不应夸大纺织品问题。有关“242段”的使用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证明中国纺织品扰乱了进口国市场,并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中国某些纺织品出口目前的增长与正常贸易条件下的出口激增性质不同。如果一些发达国家对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推行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很少具有的优势产业却采取限制,这种双重标准将有损自由贸易的精神,是与WTO基本原则唱反调。
鲁建华引用了民间一则寓言:牛与马一起拉车,牛生了病跟不上趟,就埋怨是因为马,自己才走不快,于是要求马赶紧吃药,放慢速度。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就像“牛生病马吃药”。
其实,在取消配额体制一事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已做出了重大让步,而美欧等发达国家无视WTO成员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滥用中国入世有关条款,有人甚至把纺织品贸易问题政治化,这对中美、中欧乃至全球纺织品贸易都会形成极差的负面影响。身为WTO成员,中国有权利分享、更有义务维护并执行一体化成果。
据专家测算,假如美欧在过去10年过渡期,每年对受限类别提高1%进口增长率,一体化后的进口增幅就会减少100%,而美欧硬是毫无作为。而今,美欧设限将使其品牌拥有商、零售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华纺织机械、纺织原材料出口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尤其是中低收入者会付出代价。
美国服装零售商再三表明,限制中国货进口并不能保护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工业,只能让美国此类产品生产不断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欧盟前贸易委员、WTO总干事候选人拉米则对近期的纺织品争端感到不解,他认为欧美在世界贸易中拥有大量优势产品,在纺织品行业完全可以、也应该减少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早在前几年,欧方就已明白2005年后的中国纺织品进口可能形成挑战,为什么现在又一惊一乍呢?!”
都是配额带来的空间
——怎么看“量增价跌”现象?
“4条裤子卖出1条裤子的钱”,这是以前人们对某些企业压价竞争的概括。一体化以来,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原配额产品对美欧出口“量增价跌”。
一季度,我对美出口纺织品同比增长75%,其中今年美对我取消配额的103个类别产品,对美出口数量增幅超过100%的有81个类别,超过1000%的有18个;对美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输美产品中较为敏感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内衣,价格下跌在20%-40%。
同期,我对欧出口纺织品同比增长50%,其中今年欧盟对我取消配额的41个类别产品,对欧出口数量增幅超过50%的有22个类别,超过100%的有7个;对欧出口价格下跌的有8个类别,跌幅在1%—20%。
就我国入世后的情况看,据美方统计,2002年美对我取消配额的18个类别产品对美出口数量增长317%,2003年增100%,2004年增50%;价格分别逐年下跌52%、18%和10%。据欧方统计,2002年欧盟对我取消配额的27个类别产品对欧出口数量增长249%,2003年增58%,价格分别逐年下跌56%和6%。
量增,前面已经分析。价跌,究竟什么原因?
在配额时代,配额数量远低于出口实际需要,配额成为有价商品,增加了出口成本。在一体化后的自由贸易体制下,配额成本灭失,导致价格下跌,从中得益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
其次,过去囿于配额限制,为提高配额的使用效益,出口商会尽量外销高附加值商品。一体化后,为满足市场之需,大量低档产品得以自由出口,也造成产品均价下跌。
专家预测,取消配额产品将需2-3年释放出口潜力。在配额体制下,配额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30%-50%,而目前原配额产品对美欧价跌的平均水平为20%,因此价格上还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如若贸易环境不发生大变,今年取消配额产品对美欧出口“量增价跌”现象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