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全年纺织品摩擦形势
在4月的广交会上,纺织品市场出现了一种新趋向:美欧大进口商不敢下单,国内大生产商不敢接单。因为,无法预测美欧政府将于何时对何种产品实施限制,而从下单、接单到产品出口,至少需要3个月。
美欧的“特限”之举,使纺织品问题更趋复杂。比如,欧盟4月6日公布的《指南》,规定限制措施为期1年,经申请可重复使用,明显背离“242段”有关内容。指南中“预警区间”的设置极不合理,完全无视中国应享受的一体化权益,部分产品的年增长率仅为10%,甚至低于配额时期的增长率。该指南的出台会导致特限措施案件增多,还可能使问题多边化,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届时我将遭遇巨大的外部压力。
原配额产品对美欧市场出口“点”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纺织品问题的核心,也是我与美欧业界及发展中国家矛盾的焦点。2002年美欧对我取消配额产品,到去年,我在美欧市场份额均从2001年的6%升至40%。今年美国对我取消配额产品中,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内衣等一季度对美出口数量已达到去年全年对美出口量的2-3倍。
专家判断,二季度可能是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的高发期,个案摩擦将频繁发生,造成我纺织品出口环境极大的不稳定,对进口商、生产企业形成的心理压力超过设限个案本身,严重影响下单、接单及制定生产计划。还有,我们被美欧盯上的产品几乎都是今年才取消配额,设限基数很小,一旦美欧限制我相关产品,企业会“抢出口”,并很快达到设限水平。这样,以美欧为市场的企业尤其是外销型企业,在整个下半年很可能陷入无单可接的境地,带来一些停业、失业等问题。可以确定的是,全年我纺织品出口要达到预期的高增长已不可能。
别再吃数量的亏
——怎么看纺织企业算大账
贸易量越大,贸易摩擦增加的概率越高,这很正常。但是,纺织品问题在中国却忽视不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纺织业是国内传统制造产业,纺织品是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去年我国纤维加工量2400万吨,约占世界生产能力的38%;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出口企业3.5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每出口1.5万美元,涉及1人就业)。去年我对全球出口纺织品服装951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这就难怪,中方有关部门的官员为纺织品问题忙得不分昼夜。
鲁建华说,作为全球第三贸易大国,中国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纺织品问题。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始终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政府不鼓励企业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别国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多赢。中方将加强运用经济手段,控制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过快增长。
不过,国内行业和企业应该彻底反思一下,在企业资质标准、最低正常价格、主动数量调控等方面加强自律,算算大账。“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等战略已经提了很多年,纺织业也得动动真格了。目前纺织出口企业中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约25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7%左右,如果严格按照这一标准,仅有少数企业可以出口。要拼品牌和技术,不争数量和价格,否则,往往是自断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