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内,中国纺织品出口接连遭受欧美“大棒”。
日前,美国决定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三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此前的4月4日,美国宣布针对中国出口的三类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20天后,欧盟宣布对中国九类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调查。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直言当前之势:“非常严峻”,绍兴县外经贸局外贸科沈东风科长连呼“吃勿消”。更多业内人士坦言,长三角纺织业,难免一场“持久战”。
量增价跌 近期,长三角销往欧美的纺织品已出现“量增价跌”的势头。
今年1月1日配额取消后的两个月内,浙江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出现“井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亿元,增幅达到34.5%。但是,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却是增量不增价。数据显示,今年1月湖州纺织服装出口数量同比增长了43%,但平均出口价格却较去年下降了14%。
绍兴荣昌亚麻纺织、花为媒印染、三文纺织、华越印花等7家企业,已感受到了“量增价跌”的切肤之痛。记者电话采访其中的两家企业,员工们纷纷表示:“生产是比以前忙多了,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一个月忙下来钱也没见多几个。”
江苏情况如何?省外贸厅副厅长齐长余透露,今年以来,江苏对欧美出口规模和增幅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份额比去年底上升10个百分点,然而出口价格也是不升反降,尤其是对欧美出口出现“井喷”的3类服装,出口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价格却下降了3成至4成。
苏州市纺织品出口的个案更值得深思。从苏州海关的统计数据看,一季度苏州市纺织品出口19671万件套、总货值64898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和18%。与此同时,虽然一季度苏州地区出口纺织品平均单价为3.35美元,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对原设限国出口纺织品价格则呈下降趋势,出口欧美等原设限国的纺织品,平均单价为2.93美元,同比下降0.11美元,部分服装如化纤制无纺布服装和其他材料制男式衬衫的出口价格,降幅达10%。
据介绍,这样的“量增价跌”现象,已引起欧盟各国的强烈关注。反倾销调查的矛头,指向明确。3月17日,欧盟就对我出口的化纤服装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初裁。据悉,此次调查涉案金额达4.16亿美元,有827家中国纺织企业受牵连,主要就分布在苏浙一带。这是迄今为止,欧盟对我国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反倾销调查,也是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的背景下,欧盟对中国出口纺织品首次发难。
“量增价跌”,引起了欧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和新一轮反倾销调查。
紧急应对 对“量增价跌”惹的“祸”,长三角纺织企业直喊冤枉。
绍兴县外经贸局综合科科长徐执平向记者介绍,上月,获悉欧盟对我9项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调查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号召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公众评论,绍兴县外经贸局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所辖的关联企业。
据介绍,公众评论期是企业、行业组织,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唯一能够进行申辩的阶段。在此阶段内,政府、企业、协会等各利益关联方,可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影响欧盟委员会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积极参与评论期的工作,是整个应对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今天,是9大类纺织品进入21天公众评论期的最后一天。绍兴花为媒印染公司外贸部的朱丽辉经理,负责将自己企业的评论意见用英文传到欧盟委员会。几天来,她忙得不可开交,既发传真又发邮件,俨然一副战斗到底的架势。记者采访她时,她觉得“委屈极了”。
专家解释,“量增价跌”是正常现象。江苏省纺织集团总工程师林厚馀认为,原有的配额体制,严重扭曲了世界纺织品贸易,压抑了中国纺织品出口。高价出口配额的取消,必然导致成本下跌、产品竞争力增强,纺织品出口在一定时期总要表现出“量增价跌”。但从中长期看,受原材料供应、电力、环境等因素制约,这种增长不可能长期维系。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幅将会逐渐回落,欧美仅凭取消配额后3个月的进出口数据对中国设置预警,不合理。
开拓攻关 欧美设限,严峻考验中国纺织业。
专家建议,要提升中国纺织行业整体水平,可以启动对部分欧美出口纺织服装产品的最低限价策略,从而做到整体出口“量减利增”,避免欧美采取“特保”措施。
纺织品走的低附加值之路必须改变。江苏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的“算盘”拨得叮当响。马金芳介绍,2003年,我国纺织服装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6.5万元,而欧盟早在2001年全员生产率就达4.9万欧元,按现行汇率折合约49万人民币,是我国的3倍!与此同时,国外企业每年用在产品研发上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5%至20%,而我国企业却不到1%。
王宇认为,目前国内多数纺织企业,仅靠廉价劳动力搞“中游加工”,而没有掌握“上游设计”和“下游销售”的利器。这种趋势必须扭转,要注重搞研发、设计,提升产品档次,立足全球市场,尽快增强技术实力,打造品牌竞争力,这样才能度过“后配额时代”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