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郑州棉花在昨日急跌后出现技术性反弹,价格出现初步企稳信号。现货月在13000元/吨关口得到支持,且现货报价与期货现货月价格持续倒挂,对现货商应有吸引力。但因欧美设限问题没有新的措施出台,市场整体仍处于观望之中。近几日南方几省都出现了暴雨,华北局部地区出现了冰雹,天气因素虽有利多但在贸易摩擦的大利空情况下依然黯然失色。总体而言,短期内市场仍会处于政策面利空的影响之中,需基本面的配合方能完成最终的筑底过程。撮合市场观望气氛浓厚,MA各月合同均价小幅涨跌,而近月合同走势的坚挺,体现了现货的支撑力度。
现货市场在经历了前期的短暂恐慌后有所企稳,不过,买卖双方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让市场成交十分清淡。当日发布的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3239元/吨,跌7点,CC Index(229)报收13716元/吨,跌3点,CC Index(527)报收11395元/吨,跌1点。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B指数收于13328元/吨,跌6点。据中国纺织流通网了解,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329级皮棉到厂价格多在13000-13400元/吨之间,而一些地方报出的12500-12900元/吨的价格则多是为资金压力所迫或库存较多的企业的棉商急于出手所为,成交量很小。随着撮合、郑棉市场的跌势渐缓,部分棉商对后市的信心又有所恢复,个别厂家甚至将报价小幅上调三五十元,但多数企业仍然维持平稳,纺织厂反应冷淡。
就在业者普遍担心,经过外销受阻、内销不畅、棉价下跌等诸多因素的持续折腾,不知棉纺织企业还能不能扛得住的时候,市场给出了答案。近几日各地棉纱市场环纺纱报价普遍下跌,幅度达到200-400元/吨,在业内颇具影响的华芳集团的棉纱报价更是大幅下调了800元/吨。有业者忧虑,纱价的调整是否会引发棉花市场的新一轮下跌?笔者认为,可能性并不大。
其一,从近几年棉花与纱类行情走势来看,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棉花行情具有主导性,即往往是棉花牵着纱线的鼻子走,纱线虽然在反映节拍上有所滞后,但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纱线一般处于从属地位,很少能摆脱棉花影响而走出独立行情并反作用于棉花。
其二,“五一”前后,纯棉纱市场曾出现一波价涨量升的小高潮,厂家、商家颇为热闹了一番。但在棉花市场随后出现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纱线市场基本保持稳定,价格也没有变化。按照二者以往的惯例,在棉花价格普遍下跌了500元/吨左右的时候,纱线市场呼应呼应,也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一般情况下,棉花占纺纱成本的60%左右,棉价下跌500元/吨,则纺纱成本每吨会相应减少500*60%*1.08=324元。因此,此次纱价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正常价格传递的结果。
其三,目前棉花与纱线二者价差仍维持在6000元/吨左右的正常水平上(见下图)。即便按13200元/吨的棉花价格来核算C32s纺纱成本,棉花价格13200+损耗0.08*13200+加工费4500(正规大型厂家)+运费(200-500),应为18950-19250元/吨,而现C32S针织纱价格在盛泽市场一般为19600元/吨左右,钱清市场在19000-2000元/吨间,即纱线生产企业多数徘徊在成本线附近,价格也并无太多的下调空间,如果不出现市场极端恶化的情况,企业挥泪甩卖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四,此次华芳大幅下调纱价,笔者揣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减少库存产品压力;二是试探市场。据统计,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多数维持在3个月以上,要真正让大企业联手降价销售可能性并不大,这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当然,此次纱线价格的走低,可能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6、7月份纺织市场将进入传统的淡季;二是愈演愈烈的纺织品争端,严重挫伤了下游企业接单的信心。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国内纺织企业的心理状态较为脆弱,面对纺织品贸易摩擦,他们很难确定下一步该干什么,所以在近期内纱线需求可能会出现真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