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0日,当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上海进行着马拉松式的谈判时,在上海南方的中国纺织业第一大省浙江,众多纺织品企业正在急切地等待着会谈的结果。
与上海隔着杭州湾的宁波,当时正举行着第四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和第七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纺织品企业的参展代表们有许多人在电视机前守候到了后半夜,有的人熬不住疲劳睡下了,第二天起早去购买新出的日报。
当达成协议的消息姗姗来迟,许多参展商都轻吁了一口气:不管协议如何,谈成总比谈不成要好。一家童装企业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虽然欧盟没有对中国童装设限,但是他们也担心会因为T恤和麻纱的缘故殃及池鱼,"老外不敢下单,企业不敢接单,现在局势终于明朗了,企业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战略。"
尽管另一个纺织品进口大国美国依然关门紧闭,但是中国欧盟贸易摩擦解决,无论如何也给了纺织品企业一个重整河山的机会。在消博会和浙洽会举办的多场"浙江开放论坛"上,多位官员和专家都指出,中国纺织业不能再走原有之路了。
克服低价竞争,"相煎何太急?"
6月8日,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应邀前来宁波,出席"浙商与浙江对外开放论坛",而到了10日,他已出现在上海的谈判桌前。
傅自应在演讲时说: "去年全国出口了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只有3.51美元。全国出口的鞋超过了50亿双,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
在这位商务部高官看来,我国外贸依靠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确实难以为继。按照十六大的目标,我国经济总量力争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对外贸易也要相应保持一定规模,进出口总额也需要翻两番,但是,"去年全国出口了177亿件服装,如果增长两倍,这个数量世界市场也不能消化。"
在演讲后的小型新闻发布会上,傅自应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但是有观点认为,我国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和粗放型扩张,而数量扩张和粗放型扩张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太讲求质量和效益,价格低。而价格低也是引发贸易战的因素。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曾作为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全部多边谈判,主要负责相关法律议题的谈判工作。在"2005年中国纺织品出品发展论坛"上,他感叹说:"国外朋友说,中国企业内部竞争,比我们和他们的竞争更激烈,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有一些大局观,至少要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情势,了解国际竞争态势。"
对于低价竞争,国家接下来可能会改变作壁上观的态度。李成钢说:"把定价权交给企业是中国走向市场化的一个标志,但现实中我们企业集成度较低,内部竞争过于激烈,低价竞争频频发生。商务部以前公布过处罚低价出口的规定,今后要对低价竞销加以处罚,协调管理价格。"
而出席同一场论坛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也透露,对于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价格问题,商务部目前正在制订有关的管理办法,商会将配合这一办法,做好对企业的引导和宣传。
而李成钢则在宁波的两场论坛上两次批评一味低价的作法。"中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国家和产业没办法和你在价格上竞争的时候,他就会思考你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你的企业具有这么竞争优势的价格,你是不是尊重了劳工权利?你是不是保护了环境?你有没有遵守国际国内贸易规则和法律?我们现在与国外的竞争已经撕开了价格的面纱,从价格的表面走到了价格的背后,去考察价格的形成机制,从而使贸易摩擦进入到政策层面和体制程度。"
一味低价已经导致了多方面的恶性竞争。李成钢披露说,在欧盟最近一次受理的反倾销案件中,一家企业应诉成功,获得了较低的关税税率,另一家企业应诉未果,仍然要承担较高的关税税率。后者就向欧盟"揭发"胜诉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即使如此,欧盟也不会判你胜诉,但会考虑改变对他的判决,这种损人不利已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相煎何太急。"李成钢感叹说。
"喜欢做国内的老板,甘心做国际的小工?"
在谈到中国外贸现状时,傅自应说,中国的贸易规模比较大,但是国际分工的地位不高,贸易利益比较少。"中国出口产品中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还不到10%,能够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名牌就更少了。大量是靠贴牌生产来支撑我们的贸易规模,贸易中很多好处被拿走了。"
而曹新宇则幽默地说:"OEM可以做,但是不能永远当小工。我听浙江的朋友说,浙江人都愿意自己当老板,不愿意当打工,为什么出口的时候,甘心做贴牌呢?"
国内老板和国际小工的差异折射出中国纺织业的营销症结。刚从欧盟考察归国的曹新宇说:"欧洲企业重视营销网络也是不得以为之,法国6000万人口,德国8000万人口,在那里3000万美元投资就是很大的纺织企业,许多企业和我们的中型企业规模也差不多,他们不搞国际化品牌怎么活?我们也需要有种压力,让企业发展国际网络。"
事实上,纺织品的中国品牌大有可为。曹新宇说,目前国际服装的消费市场已经悄然变化,中国服装文化元素在设计中不断被提起。"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蜘蛛侠》里男主角的女朋友从楼上摔下来的镜头?她穿的就是旗袍。以前,欧美的电影里只有演到中国功夫时,才会出现中国服饰。如今在许多大片里,演员都穿着中式服装。影视是文化的先锋,中国服装文化在世界上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中国服装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有了很好的形势,现在就看中国企业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迈这一步了。"
曹新宇建议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战略考虑:大型企业应该品牌自主化、产品多元化、经营国际化,围绕着目标市场,研究设计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信息化等方面。中型企业要在现有加工能力、经营基础上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永远贴牌。小型企业要发挥灵活迅速的运营特点,主动顺应国际纺织服装业小批量订单的发展趋势。"服装产品个性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都像美国市场那样的大单今后会越来越少,发展出短平快、小而灵活的核心竞争力是小型企业应该考虑的对策。
傅自应则表示,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是核心竞争力比较差。中国企业加工能力比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比较薄弱。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但是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中国已经是很多商品的大买家和大卖家,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弱,贸易风险比较大。国家和商务部将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产品的非价格竞争优势,同时要搞好营销方式的创新,形成自己的出口营销网络。"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沃尔玛。"
应对贸易壁垒,要准备打持久战
"2005年到2007年,欧盟留下了三年的时间,在配额取消前十几年他们都没准备好,这三年够用吗?"一家纺织公司的销售经理向记者表达了疑问。而商务部官员和有关专家也提醒国内纺织品企业,应对贸易壁垒,要准备打持久战。
曹新宇在分析此次欧盟对中国两种纺织品实施特保的原因时认为,在长期的贸易保护体制下,美欧纺织业享受了多年的垄断利益,但在配额取消后的纺织品贸易自由化时代,他们还想继续享受垄断利益,维护自己的特权,就给本国政府施加压力。
在与欧盟纺织业高层人士交流时,曹新宇曾经问对方:242条款无非到2008年为止,到时候你们会怎么办?欧盟方面非常直白地说,没有什么打算,就是要去争取到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欧盟纺织行业组织的政治游说能力很强。我就看到,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外面挂了1万个气球,表明欧盟将有10万纺织工人失业。"
除了242条款设限之外,反倾销也成为欧美等国对付中国纺织品的利器。李成钢说,"242条款",到2008年就结束了,但是反倾销还将长期存在。一裁定反倾销,5年内就不能进入这个国家的市场,5年期满,对方还可以再提起诉讼,接着限制你5年。"像中国彩电,从1988年起被欧盟反倾销,到2008年也未必能解决。"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措施的重要目标,李成钢说,1995-2004年世贸组织成员国发起的2600多件反倾销案件,15%涉及中国产品。"其实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而近年来,针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的反倾销不绝于耳。2004年,土耳其对中国价值7500万美元的纺织品反倾销,美国最近又对中国的画布提起反倾销,欧盟2004年也对35类中国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印度上个月启动了对中国绸缎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1.8亿美元。
李成钢分析说,贸易摩擦增多是中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一个副产品,是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一种负反应,与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贸易摩擦多发期,贸易摩擦的数量居高不下,且呈增长之势,摩擦强度增大,而发生的地域逐渐从传统市场扩散到新兴市场,争执点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至产业,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直接诱因将呈现多形态性。
三招应对贸易壁垒
如何应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