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5天的世贸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10日在墨西哥坎昆开幕,会议将对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进行中期评估。从近一两天会议内外传出的信息分析,农业问题的前景很可能最终决定坎昆会议成败的命运。
世贸组织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决定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所谓“多哈发展议程”,又称“多哈回合”。“多哈回合”目前进展缓慢,农业、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等重要议题的谈判都未能按期完成。农业问题更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
根据议程,农业问题的谈判主要有三大目标:大幅度提高市场准入机会,分阶段削减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大幅度减少各种国内支持。根据计划,今年3月31日前,各方应就农业谈判的模式达成一致。但直到现在,这个模式也未能确定。确定农业谈判模式成为这次坎昆会议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异常复杂。世贸组织统计表明,90%的农业补贴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美国和欧盟的年补贴额分别达到180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这些国家一方面极力施压让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同时又千方百计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向自己国家出口,并坚决不放弃对本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给予高额补贴。
发达国家的这种双重标准引起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极大不满。迫于压力,美国和欧盟8月中旬又提出一个折衷建议,即“用缩减代替取消”,同意逐步减少关税,放宽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限制,同时分阶段分品种逐步取消农业补贴。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相去甚远。就在这次会议开幕前,包括阿根廷、印度、南非和巴西等在内的二十一国集团提出了一份全球农业贸易改革的建议,认为本次会议应当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发展中成员以特殊和差别待遇,同时大幅减少或取消国内支持,增加发展中成员的市场准入机会。与此同时,23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一份部长声明,呼吁重视全球那些脆弱的、缺乏资源的农民的利益,采取特别措施为他们的食物和农村生活提供保障。
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农业问题是“多哈回合”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解决其他议题的关键。中国农业部长杜青林9日在坎昆表示,二十一国集团提出的建议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谈判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只有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的要求,农业谈判才会有所突破,本次部长级会议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巴西总统卢拉8日也强调,坎昆会议如果在农业谈判上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在其他领域也不可能取得进展。
事实上,本次会议要讨论决定的农业谈判模式只是一个非常原则性的框架,大量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削减补贴的方式,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补充。这个框架草案的基础是美国和欧盟提出的方案,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议如何在最后的会议文本中得到体现,“多哈回合”能否取得新的进展,就要看这几天各方在坎昆讨价还价的结果了。
背景资料: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是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根据2001年11月多哈会议达成的谈判议程,各成员应在2003年3月31日前确定农业谈判模式。但由于各方分歧较大,世贸组织农业委员会未能在3月31日就新一轮农业谈判模式达成一致。
在农业谈判中,由于农产品出口国与进口国、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老成员和新成员之间因利益关系存在分歧,谈判难度大于其他领域。各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关税削减、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美国具有较强的农产品竞争力,试图利用新一轮谈判极力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主张大幅度削减国内支持,乃至取消出口补贴,降低关税并缩小成员间的关税差异。欧盟、瑞士、挪威、日本和韩国等成员因缺乏农业比较优势,试图尽可能维持对农业的高度保护和支持,主张采用乌拉圭模式进行关税减让和削减国内支持,给予成员较大的灵活性,严格规范和削减出口信贷。大部分发展中成员则强调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方面的严重不平衡以及发展中成员的发展需要,主张关税减让与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削减相联系,给予发展中成员切实有效的特殊差别待遇政策。东欧和新加入成员则强调其面临的特殊困难和加入谈判中所作的广泛承诺,要求给予经济转型国家和新加入成员特殊待遇政策。
农业问题如不能彻底解决,不但会使继续开放市场,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任务更加难以完成,而且可能重新引发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加速贸易双边化和地区化。
(转载自中国棉花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