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南海区西樵镇镇委书记、镇长刘涛根
关键词:历史文化
深厚文化底蕴助推经济发展新快报记者 (以下简称记者):西樵作为珠三角名镇之一,出现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等历史名人,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请问您如
何看待历史文化对西樵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西樵如何继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刘涛根书记、镇长(以下简称刘书记):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从历史角度上讲,我们至今仍然是抓住传统的产业,比如纺织产业。西樵在历史上就有传统的桑基鱼塘,凭借这个自然条件,西樵就形成了早期的纺织产业,因此西樵的纺织工业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十九世纪末,西樵有了第一家近现代纺织工厂———1873年诞生的“继昌隆”缫丝厂,揭开了西樵近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西樵的纺织产业已经在全国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可以说,西樵纺织工业的发展和西樵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西樵的旅游产业也和西樵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上讲,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几十万年历史的火山口,在史书上可以追溯的历史就有数百年,岭南文化可以说就是西樵山文化演变而来。因此,在西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充分利用西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西樵的纺织、旅游产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进一步发展西樵的经济。对话背景:西樵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西樵是旅游胜地。西樵山风景区面积14.2平方公里,钟灵毓秀,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西樵山还是华南地区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制造工场,“西樵山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考古学者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曾孕育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黄君璧、冼玉清等一批时贤俊杰。
关键词:特色经济
舞好纺织这个特色产业龙头记者:目前珠三角城市群中,很多镇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镇一特色的格局,如佛山西樵的纺织、乐从的家私、东莞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纺等,您如何看待这些特色产业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刘书记:就西樵而言,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经济就是纺织产业,它对西樵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起到经济和政治双重作用。从经济上讲,主要是纺织产业对西樵镇的GDP贡献很大,占了GDP总量的很大比重。目前据统计,西樵的GDP产值的三分之一都是由纺织产业贡献的。从政治角度来讲,纺织产业的发展给西樵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为西樵有今天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是起到很重要作用的。目前西樵有纺织产业从业人员6万多人。因此,西樵镇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地推动纺织产业的发展,促进西樵的政治、经济发展。对话背景:纺织集群的西樵模式引人瞩目西樵镇的产业升级示范区项目启动后,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纺织企业到西樵咨询投资。产业基地已引进企业45家,总投资30.3亿元,尤其是佛山市的纺织龙头企业———佛山新纺集团的进驻,带动了一批相关联的纺纱、织造、印染、服装成衣制造等企业前来投资,形成了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效应。南海西樵纺织产业的升级和提升道路,也为佛山其它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目前,佛山的陶瓷、铝型材塑料、家具等一大批产业也面临同样的升级难题。总结西樵通过纺织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常务副市长黄维郭认为有两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分析:一是要抓策划。政府要根据佛山市专业镇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的现状、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布情况,综合所有元素,提出一个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策划、推广。二是抓好服务。围绕产业集群,为产业发展和提升提供全面的服务。。政府搭好了平台,还需要企业家主动适应发展形势,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抓住产业升级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南海区区长李贻伟说,产业集群能将企业集中起来,形成“联合舰队”,这样参与竞争时就能心中有数、更有信心。他希望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南海的企业家能与时俱进,不要小富即安,抓住产业集群带来的机遇,将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纺织产业
增强集群效应提升竞争能力记者:西樵纺织产业有着怎样的特点?除西樵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也很发达,您认为这两个地区各有哪些优势?其纺企相比,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刘书记:我觉得,西樵纺织产业的“一高一低”就是它的特点。“一高”是指西樵纺织产业在纺织品高端市场有着自己的优势,而“一低”则是西樵纺织产业目前企业比较多,但有竞争力、产量高的企业还不算多,很多企业规模比较小,同时市场竞争力也不是特别强。这也是西樵纺织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企业,西樵的纺织企业有长处也有劣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樵的纺织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质量还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西樵的纺织企业开始有点走下坡路,总体竞争力比不上浙江的纺织企业。目前而言,比起西樵的纺织企业,浙江的纺织企业在规模、产量方面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西樵的纺织企业比较多,但规模大、产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因而竞争力强的纺织企业并不多,因此西樵的纺织企业,在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纺织品低端市场,比起浙江的纺织企业仍然存在差距。但是西樵的纺织企业有着自身的优势,就是在产品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市场,西樵的纺企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西樵纺企生产的面料常常出口到意大利、美国等地。对话背景:西樵纺织产业的现状西樵纺织业在新世纪进入新的调整期,目前纺织企业约有1330家,从业人员6.29万人,其中民营经济成分占90%以上,超亿元产值企业有9家,500万元以上产值企业有50多家,已经形成年产各类纺织面料10亿米的生产能力,纺织企业总资产81.51亿元,年产值73.2亿元,产品主要有西装料、女装料、裤料、衬衫料、服装辅料、装饰布等,是国内继浙江绍兴之后第二大纺织面料生产和销售基地,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料名镇”的称号。西樵镇的产业升级示范区项目启动后,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纺织企业到西樵咨询投资。产业基地已引进企业45家,总投资30.3亿元,尤其是佛山市的纺织龙头企业———佛山新纺集团的进驻,带动了一批相关联的纺纱、织造、印染、服装成衣制造等企业前来投资,形成了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效应。
关键词:现代物流
背靠大交通网发展现代物流记者:经济发展离不开四通八达的物流产业,西樵镇在打造纺织品产业基地的过程中,在物流产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刘书记:目前西樵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产业升级示范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特别是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现代物流产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是西樵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另一方面,从历史上讲,西江码头一直都是西樵的一个重要水路物流枢纽,我们现在正在打算进一步利用好西江码头,让西樵企业生产出的商品能够通过水路输送到香港等地。另外,在交通路网建设方面,珠二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西樵的物流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这条高速公路,西樵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广州“一小时经济圈”,为地方经济发展添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在轻纺城,西樵的物流基地还在规划进一步的扩大,增大吞吐量,加快物流周转周期,让西樵企业生产的商品更快地运出去。对话背景:西樵规划“八纵八横”路网在交通建设方面,从1999年到现在,西樵镇投入8700万修建纺织基地的22条道路,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投入700万建设或完善7条道路。记者从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建设模型图上看到,一个“八纵八横”结构的路网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据介绍,道路全部建成后,西樵每个企业门口都有12米至30米宽的道路,这就很方便企业物流的畅通无阻。目前,纺织基地已有几十家纺织上下游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基地内的“八纵八横”的路网就会使得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物流更快捷方便,同时又有百太路、百业大道及河岗大道等道路连接交通主干道樵丹路、樵高路乃至明年底即将建成通车的珠二环高速公路,让企业的货物快速运送到基地以外。西樵除了打造便利的公路网建设之外,位于西樵轻纺城北面川流不息的轻纺城货运市场使西樵纺织物流配送“如虎添翼”。在这个超过4000平方米的货运市场里,有包括全国物流企业百强之一的佛山运输集团物流分公司在内的10多家物流企业在这里设点,货运线路达到30多条,每天都有大量面料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关键词:专业人才
加强“外引内育”壮大人才队伍记者:现代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能否介绍下,西樵纺织企业人才的培养情况?西樵镇纺织企业在内的企业,如何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西樵镇有哪些具体措施?刘书记: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西樵镇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樵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升级示范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吸引大批技术人员充实到西樵的纺织企业中去。同时,西樵还在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帮助西樵纺企进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和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相关的合作,他们将在西樵建立一个校区,在西樵直接培养纺织人才,输送到各个纺织企业中去。同时,从外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在西樵本地进行纺织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为西樵纺织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打好基础。对话背景:西樵打造新一代的纺织人才在西樵纺织产业基地,一大型纺织企业负责人说:“‘一个平台和五大支柱’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发展问题。”他说,5大支柱中的教育培训体系引进广东纺织学院入驻西樵,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纺织人才,还在培养西樵纺织产业的新一代专业人才,自己的孩子已经在该学院读大学二年级了。他满怀信心地说:“他们是从学院毕业的正规军,不但懂生产还懂贸易,知识面广,肯定胜过我们这些‘土八路’。”南海纺织行业协会会长陈树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