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染污泥富含有毒有害物质,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无害化处理技术,还是生成物的最终出路均无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印染废水处理环节中一大技术难题,也是可能造成长期环境污染的“定时炸弹”。
一般生活污水处理后,产生0.3%-0.5%的污泥(含水率97%),即处理1000吨废水产生3-5立方米污泥,经脱水成约0.6立方米干泥(含水率80%左右)。由于印染废水有机物含量大浓度高,仅物化处理其污泥量就可高达1%-3%。以生化加物化处理工艺产生1%的污泥计算,每处理1000吨染整废水将产生10吨湿污泥,脱水后为1.5立方米干污泥。对一个日处理10000吨染整废水厂,每天就有15立方米干污泥产生。
印染废水处理污泥属危险废物,现有技术处理处置困难,再生利用率低,处置成本高。据国外资料介绍,污泥处置费用占到整个污水厂费用的50%-70%。国内也占到40%左右。
从技术理论上讲,污泥(比如生化污泥和无活性絮凝污泥)由于产生的工序不同,性质完全不同的,处置方法也难易不同,相应处置成本也不同。目前实际生产运行中为降低费用成本,混合污泥的处置多采取堆放或填埋等简单的方法处理,给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埋下很大隐患。在一些印染集中地区,纺织印染混合污泥由于堆放或填埋长年累月的积累,已到了超量或无污泥堆放填埋地方的可怕程度。以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日处理60万吨废水分析,每天“干污泥”高达900立方米,每年为328500立方米。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而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污泥处置的方法大致采用堆肥、安全填埋、水泥添加剂、陶粒、厌氧产沼气、水泥砌块添加剂、陶瓷原料、建筑原料等,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而我国由于经济基础差,国家在这方面一时难以顾及投入大量资金,目前该领域基础性技术研究太少。即使个别科研单位已研究形成一些成果,但技术和经济同时可行的很少,加之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由于政策支持、资金不到位等原因,难以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数量大,有毒害,难处置的印染污泥,如何在技术上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在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处罚,政府相应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企业积极组织有效技术创新攻关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