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期间,我国纺机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仅基础较好的棉纺成套设备机电一体化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过去长期依靠进口的化纤年产18万~20万吨聚酯成套设备开发成功并大批量投放市场,即使是最薄弱的无纺布、针织、印染设备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就在我国纺机企业攻破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后,可靠性却成了制约我国纺机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大障碍。
3年前,我国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山东魏桥棉纺织集团一张512台剑杆织机的大订单在4家国内和1家国外纺机企业的竞标中最终投向了国外企业,而这家国外企业又是在价格高于国产同档次设备1/3的情况下中标的。差距在哪儿?专家说:不是性能指标,也不是技术水平,而是可靠性差,纺织企业称之为落地效果差。据有关部门跟踪3年可靠性摸底试验,国产设备与同类进口设备比较,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低了50%左右。
我国纺机产品可靠性差一方面是认识上有误区,过去我们一直片面地把可靠性看成是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不过关,所以一说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就从零件的设计、制造的角度来把关。但是,当企业采用了最先进的CAD三维设计技术、运用了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后,国产设备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可靠性的困扰。为什么?因为可靠性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从设计、制造、装配到售后服务的系统工程,忽视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另外,我国纺机产品可靠性差也是因为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最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对设备的需求进入了一个高潮期,纺机行业连续5年销售收入以两位数增长,这就使得纺机企业更多地忙于开发市场,忙于产品销售,而没有精力去扎扎实实地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上下功夫。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设备的需求也将从以量的增长为主转变到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企业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这就迫使纺机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可靠性的问题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起来,更何况,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还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纺机产品的出口额要占同期产值的30%。可靠性上不去,怎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迈过“可靠性”这个多年来难以逾越的坎呢?毫无疑问,技术不是主要问题,企业领导的态度、观念和重视程度才尤为重要。只有企业领导重视了,才能充分认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深刻含义;只有企业领导重视了,才可能把系统工程中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事实上,纺机产品的可靠性问题在“十五”期间就引起了国家质检部门及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十五”末期,中国纺织工业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已经针对提高国产设备的可靠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相应的跟踪检测指标,首批试点的粗纱机和剑杆织机在提高可靠性上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这也再次证明,可靠性并非无法逾越,它取决于我们的重视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