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家用缝纫机市场的萎缩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缝制设备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中国缝制设备的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不仅是制造中心,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中心和销售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
2003年,中国缝制机械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多功能家用机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机产品的生产上。2003年1~8月份,高速包缝机、钉扣机、曲折缝、绷缝机、双针机等工业机产量与2002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1倍以上;加固机和封包机销量同比增长也超过100%。尤其是一些骨干生产企业生产发展迅猛,如飞跃集团同比增长52%,西安标准同比增长了26%,宝石、中捷、杰克、上海惠工三厂、通宇等工业缝纫机生产企业的产销量普遍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3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2003年度中国名牌产品,全国缝纫机行业共有5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其中3家花落台州,分别是飞跃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宝石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名牌的3家企业,都调整了发展规划,准备建设跨国集团公司。飞跃集团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分公司、分销点,形成遍布全球的销售网。而占地分别在600亩以上的宝石缝纫机园区和中捷缝纫机园区也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2003年10月21~2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CISMA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缝制机械专业展会。与之相应的是,过去世界三大缝制机械专业展会——美国、日本、德国的格局也被重整。原来的国际缝制机械专业展,每年轮流在这三国开展。但2003年美国展会结束后,有关方面已宣布,由于美国市场的萎缩,在美国继续举行这一展会已缺少实际意义。日本的展会也日渐萎缩,只有德国的展会还象征性地保持着世界老大的地位,不过,也已向中国方面发出了合作的邀请。
大而不强的尴尬地位
中国目前还不能说是缝制设备领域的强国,从技术水平来说,要获得该领域强国的地位,还需付出5~10年左右的努力。
技术含量不高
在缝制机械这一比汽车制造业还要高的精密机电领域,中国多数产品目前还没有达到世界最高的技术水平,处于中低档次,这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这一领域的产品是技术水准和精密度非常高的机电产品,已经逐步步入电脑化和智能化,尤其是工业缝制设备对科技水平的要求很高。虽然国产缝制设备使用率正在国内服装行业逐渐加大,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国产缝制设备与国外设备最大的差距还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品可调试能力不能达到市场的要求。目前国产设备关键就在于产品的性能优越性不够,而核心问题在于机器的“心脏”——电脑程控亟待跟上国际步伐。国内引进CAD、CAM设计裁剪系统的企业几乎清一色选用了美国格柏(GERBER)、法国力克的操作系统。虽然格柏、力克的价格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接受的,但国内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技术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给了格柏、力克公司一个没有竞争的空间。国产大型设备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一些小型专用设备的生产也存在断档,这让那些想支持一下民营企业的生产厂家也很无奈。2003年6月,“2003德国国际服装机械及面料加工技术展览会”(2003 IMB)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缝制机械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省力、高效、自动化和集成化,支撑这一技术方向的关键在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各种功能性附件的不断开发。我国缝制设备企业参展的产品大都是单一的裸机,自动化水平不高,更谈不上集成化,功能性附件的开发方面基本是空白。
工艺水平相对落后
国际先进企业的工艺大都采用柔性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生产技术和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上,始终高于国产机种。如机针和旋梭的使用性能,使用期相差3~4倍。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稳定性差异一直存在。国产设备易磨损是直接导致设备精度变化明显、稳定性能差、维护周期短的原因。以前,维修方面国产设备存在着地理上的优势,但现在国外的生产厂商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对客户都有定期的维修培训,使设备维护技术不再是秘密。这样一来,进口设备的稳定性强、故障率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有些进口品牌在国内开设了组装厂,配件的更换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使有条件的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口的设备。
国产设备的精细水平也不如国外产品。比如开袋机和锁眼机,国产与进口设备在开袋后的平整度、扣眼线迹的工整程度、密度、牢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越是高档的服装品牌对这样的差异越不能忽视,这就直接影响企业采用国产设备。
规模效益尚未形成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缝制机械的产业化进程还刚刚开始,绝大多数企业的规模还很小,有独立品牌和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不过十余家。
假冒伪劣猖獗
近年来,缝纫机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猖獗,有媒体文章说,我国缝纫行业陷入“信誉”泥坑,新华社曾发稿,号召缝纫机行业对假冒伪劣产品“一致喊打”。此外,部分缝纫机企业粗制滥造、不守信用的行为也非常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我们行业的信誉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它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缝纫机企业开发新产品、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缝纫机的出口,妨碍了我国缝纫机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与外国产品进行竞争。弄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引发外国对我们的反倾销,使我国整个缝纫机行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促进我国缝制机械的大发展
缝纫机械行业是需求量大、劳动密集、资源(材料)密集、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输出国,缝制机械具有很大的内需市场。据世贸组织规定,在2005年之前分阶段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这将使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近1/10的纺织品和服装获得稳定的贸易环境。纺织服装业的稳定发展需要缝制设备业的有力支持,由此也为工业缝纫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是特别适合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于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来说,总体上是机遇多于挑战。更乐观地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抓住市场机遇,促进我国缝制设备向高水平发展。
提高技术含量
国际缝制机械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已经从普通的机械结构发展到采用光、电、声、磁、激光、遥控、传感等多学科交融,产品以自动化机种为主。国外先进企业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科技成果转换,加强技术储备,在缝制机械领域内广泛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整体上还占据行业的制高点。近年,国内企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科技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普遍加大,无油润滑电子平缝机、电子高速曲折缝纫机、自动开袋机、电脑刺绣机及控制系统等大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已经投入生产。
努力做好零部件
零件的质量直接决定整机的质量,由于区域条块经营的局限,使得零件厂商一直附属于整机厂。也正是这种体系分割,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的开发。目前我国正从缝制机械大国迈向缝制机械强国,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略零配件的作用。高质量零配件的生产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整机产业的结构调整及整机的质量。虽然零配件在整机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我国的缝制机械零配件一直附属于整机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缝制设备行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完善。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
不仅是民营企业,就是国有大企业也严重缺乏具备现代创新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有必要由行业出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连手,适当引进外国专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缝制机械技术开发中心。采取委托方法,分别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以早日求得科研突破。一些大专院校,应当开设一些缝制机械有关的高等专业课目,并采取专培、代培等方法为企业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各大型骨干企业,也应当主动加大科技投入,吸纳机电一体化(机械与电脑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建立相应的科研部门,负责本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
整顿市场秩序
无论是执行WTO游戏规则,还是为了我国缝制机械长远发展的目标,我们都必须双管齐下,花大力气整顿、治理缝制机械市场的秩序。这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必须十分重视的又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缝制机械协会首先应该把净化市场环境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要通过各种手段反复呼吁:生产商不造假、销售商不售假、使用者不买假,大家一起来保卫公平竞争。政府或立法机构,应该在援用普遍性的打击假冒伪劣等法律的原则基础上,专门制定一些防止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在低水平基础上大打“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法规,作为大力整顿缝制机械市场的法律依据。因此,要赋予行业协会全权负责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包括调查取证、援用法律、进行惩罚等权力。
狠抓销售服务
国产设备如果要想取得进入知名服装企业的入场券,除了过硬的质量外,同样不能忽视售后服务,甚至有时候售后服务还能起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能在质量和服务上做出一定的努力,国产设备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知名品牌抗衡竞争。
加强行业协调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要想发展,需要与服装加工的各个领域,包括服装设计、面料生产企业、缝制企业、物流销售部门等与服装生产相关的所有领域建立联系并与之取得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服装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缝制设备行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