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购买服装考虑最多的是款式及色彩,是否缩水严重,是否易掉色等问题。这其中除了款式外,其它服用性能都取决于面料在印染环节的技术水平。好的服装一定要有好的面料,而面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印染环节的技术和工艺。
长期以来,国内印染和后整理技术整体水平不高,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制约我国面料和纺织行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印染技术或者工艺在面料上表现得如何呢?一位多年从事印染面料开发的企业技术人员评价说:“有进步,但还不是很满意。”有四大现象影响行业进步。
面对行业和市场的需要,中国的印染行业为何始终不能摆脱发展滞后的现状?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主任卢润秋认为,“原因很多,印染行业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技术改造,但因基数大,资金缺乏,改造速度缓慢。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不足、装备相对落后、清洁生产推进缓慢的现象困扰着中国印染业。”
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统计,前年中国印染产成品同比增长17.22%,但销售利润仅为2.49%,去年的情况也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改观。这说明我国印染产品档次较低,无法摆脱以量取胜的老路。近几年,中国引进印染设备金额达18.54亿美元,但目前国内印染及后整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0%左右,约有一半的印染设备超期服役。除了设备外,在行业的效率、能耗、环保等方面也相对落后,清洁生产推进缓慢。染化料、工艺及软件应用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正如中国印染协会理事长李金宝说:“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育得不平衡和不成熟,我国的企业在某个地区或某个领域可以成为佼佼者,但真正在世界经济的背景下,与实力、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较量,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的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应研究和发掘自身特点,研究社会上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从而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产品设计开发雷同、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屡屡发生。”
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用多年的时间,致力于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印染和后整理,引导染整行业加速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与此同时,国家也先后安排了“双加”工程、两批结构调整专项、三批“双高一优”专项、八批国债贴息专项,把印染行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给予享受进口免关税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而且2004年国债项目将继续安排节能环保专项项目,印染行业可以申报节电、节水、节约原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信息来源:《市场报》施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