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逢双年组织召开一次纺纱技术年会,本年是第三届。近几年,棉纺织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的质量、档次连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我国棉纺行业的竞争力。
一、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基本现状
1、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拉动着生产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城乡各行业消费需求增长的驱动,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及世界经济的回升的作用下,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也带动了我国纺纱生产能力有了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 2003年全社会纱产量983万吨,由此推算细纱环锭纺5700万锭,气流纺100万头。
表一:
下图可见,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财富。13亿人口对棉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是推动我国棉纺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这种需求还会继续上升。
2、技术改造步伐加快。
近几年,棉纺织业技术装备水平在快速提升,2002年棉纺织业的技改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的62%,从表二可见,棉纺业的技术进步在加快,先进的技术装备在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扩大应用,无接头纱、精梳纱的比重得到较大提高,保证和提高了纱、布等初加工产品的质量,为提高印染、针织复制等后加工产品的质量创造了条件,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创汇水平,为全行业最终产品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以预计,2003年底90年代水平及国际水平的棉纺设备比重达50%以上。环锭纺配套的清梳联达到44%,精梳纱比重预计提高到23.8%,无结纱比重可达50%。
表二: 2000-2004年棉纺设备进口情况表(万美元)
3、棉纺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与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新型纺纱设备拥有比例较低,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国际工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其二,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建设不健全、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失去部分出口市场;
其三,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棉纺织产品品种单一、新型纤维的使用比例低,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
二、国内外棉纺织工业特点分析
1、基本特点
在世界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几年,棉纺织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表现的特点有:
(1)随着化纤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棉花资源的有限性,在世界纺织生产和消费中,棉纺织工业的地位相对有所下降。
(2)由于市场的需求是增加的,世界棉纺生产能力也呈波浪型的增长,随着新型纺纱设备的使用增多,因其产量高,棉纱总量也在快速增长;
(3)欧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为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环锭,发展高新技术与纺纱设备,如全自动气流纺、紧密纺、喷气纺等设备广泛使用,并部分向第三世界转移;
(4)亚洲发展中国家是棉纺织生产中心,尤以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的设备数增加较快,有比较强的发展潜力,印、巴两国是我国棉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也正在受到关注。
(5)生产设备的连续化、自动化进程加快,先进发达国家的万锭棉纺锭用人平均为几十人,我国目前的万锭用人也比20年前下降了近一倍(平均150人-160),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棉纱的不匀率指标也明显下降。
(6)自动络筒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粗、细节、接头等成纱弱点,为后续工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欧美日国家采用自动络筒机的普及率已达90%,我国大约为40%。

2、竞争力对比
(1)产品质量:
国际棉纺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保证了成纱条干好,棉结杂质少,无结、单强和条干CV%小。由于提高了成纱质量,适应高速无梭织机和高速针织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我国棉纺主体设备技术水平和关键器材质量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主要是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用工较多影响棉纱的质量水平,同时增加纺纱生产企业的成本。
(2)技术装备水平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纺纱技术向优质、高产、自动化、短流程连续化方向迅速发展。
表三: 先进装备的国际比较
近年来世界上各类新型纺纱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的紧密纺、全自动转杯纺、涡流纺等新技术和新设备正不断成熟并获得推广。
(3)市场资源
在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双重压力下,我国棉纺织业市场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一是由于中亚、南亚地区。原料、工资成本低于我国,在成本竞争方面比我国占有更大的优势;
二是美国是消费棉纺织品市场的大国,其自给率的提高,贸易保护的加大,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形成巨大压力;
三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国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与墨西哥、加拿大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占领了部分市场而形成的压力;
四是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纱产品的差别率一般都在40%-50%以上,产品正由单一功能超仿真、高能性、舒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而我国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三、棉纺行业发展分析
我国的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棉纺织业,用信息化技术带动棉纺织业技术进步。
1、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棉纺织、对下游产品的需求量、对中高档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提高。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住房条件的改善,对家用纺织品、产业纺织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拉动着棉纺织品的生产。
表四: 我国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领域耗用纤维量情况
国际市场以发达国家需求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多功能的棉纺织产品。此外,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对我国纺织的投资转移,不仅有利于促进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还有利于完善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我国棉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技术进步
技术目标的实现,棉纺织机械的配套是条件之一。我国纺织品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出口产品的不断增长,生产成本的重要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国外投资企业的目光,促使一些国际上生产纺纱设备的著名企业,向我国转移,不但可促进国产纺机设备的升级换代和创新的速度,更主要有利于降低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本.
这几年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棉纺织行业关键设备提前完成了“十五”规划的目标,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将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促进产业升级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高档次产品比重和水平,到2005年精梳纱、无结纱的比重将分别达到35%和60%,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3、稳定生产、提高附加值
棉纺织业是纺织工业的基础产业,我国的生产能力及纱布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追踪、借鉴国内外的最新技术,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应变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内外的市场的竞争能力,是棉纺织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棉纺织生产企业多年来一直保持64%以上的用棉比例,对棉花的依存度很高。由于天然纤维生产的有限性,大力开发应用多种纤维是保证稳定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表五: 棉纺织加工耗用纤维情况表

针对棉纺企业来说,2003年耗用纤维为1034万吨(见表五),受2003年棉价大幅上涨的影响,使用化纤比例比往年上升到40%。但其中差别化纤维数量的使用却很少。据化纤协会有关数据表明,国内的差别化纤量逐年提高(见表六),并批量生产,有利于棉纺织企业的应用。因此,棉纺企业应通过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进行应对,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利于降低所使用资源风险。
表六: 我国差别化纤量生产增长情况表

4、投资与发展
自2000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压锭调整后的能量得以释放,我国棉纺织业持续快速发展。然而,近期业内外人士对棉纺能力的快速增长是否有低水平重复建设议论纷纷。棉纺协会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这几年棉纺织行业的投资主体主要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棉纺设备水平比压锭前已有很大提高,投资的资本是以民间及外资投资为主。棉纺工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使用棉花、吸纳农民就业方面,有力地支持了农民的增收,推进了城乡的经济发展速度。但也不排除重复建设的现象在个别农村地区也确有存在,在当前国家出台的严格控制有关信贷政策下,有利于制止低水平能力的扩张.
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因素,进入2004年以来,我国棉纺织业的生产规模的发展势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