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的大势和细节都不能忽视
相对投资来说,行业出口的运行情况要清晰得多,这应该归功于比较完备的海关统计,但也存在着如何正确估计大的走势和一些细节不清的问题。2003年全行业出口达到8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那么今年的出口将会怎样,在去年高基数上还会有多大的增长,有谁能神算出来?至少可以综合国内外各种主导因素判断出一个大概的增长数,然后再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正,像国际经济组织(IFM、WB)对待每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测那样,可行业里有谁来踏踏实实地做这样的跟踪与分析工作,基本上还是靠拍脑袋,对行业出口大势估计往往准的时候不多。
出口运行中还有些细节好像一直就没有人说得清。如一个税目的产品出口多少、出口去哪可以查到,但是谁出的则属于商业秘密无法得知;同一商品出口数与同一进口国的进口数往往对不上,原因是通过第三方转口出口情况不明,而进口国按原产地方法统计,无论数量还是价格总与我方统计不符;出口到设限国市场的商品不完全都要配额,但如何将其做个区分性确认,即把FMA(《多纤维协定》)项下出口单计算出来,这一想法始终难以满足,估计到2005年配额全部取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纤维消费知多少?
消费是内需的主体,是行业运行的最大推动力所在,而这个领域的总体和具体情况似乎比较模糊,准确性有待提高。从总量上看,纤维加工总量与纤维消费总量是不同的指标,而我们在测算时是通过估计纤维加工总量中有3/4用于国内消费,从纤维加工总量中推算出国内纤维消费总量的,然后再与国内总人口相比则得出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数字,这只能说是大概数,而且以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完全一致为假设。当然,有估计数比没有数强,但受到统计覆盖面的限制一下很难做到完全准确。
把纤维消费最终流向衣着用、家庭用、产业用三大领域的情况搞准确也是一个难题。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纤维最终消费的三大产品都有详实的统计数据,能够据此算出各自在本国(地区)纤维消费中的比重与变化情况,而我们基本上处在推算阶段,虽然已经感觉到家庭用、产业用纤维消费增长加快,比重在上升,但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消费份额,要拿出准确数字仍然十分困难,衣着类商品零售额是一个价值指标,究竟涉及多少纤维消费量难以得知。纤维消费的基本现状和增长状况的数字说明没有,进行未来的市场与消费预测就缺乏依据而难以操作。
数据和人才是打开"黑箱"的关键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客观上都在不停地发生作用,而在主观上或多或少类似"黑箱"我们认识不清、看得不全,这样又怎么谈得上再去深入研究、判断预测呢?又如何科学地协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呢?
多年来我们一直为缺乏反映行业全貌的统计数据而感到困惑,除进出口贸易之外,行业的生产、销售和投资只能用国家统计局目前提供的规模以上数字进行描述,后者基本上成了我们分析行业运行的唯一依据,且存在着行业细分不全的缺陷。然而,纺织服装业又恰恰是规模以下企业居多的行业,它们的运行和时存时灭的变化只能让其在"黑箱"中进行了,要搞清楚犹如大海捞针。我们期待着国家权威统计机构能够早日拥有完备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工作网络,使行业协会能够尽快享受完整可靠的数据资源。
当然,假如统计数据齐全,行业运行变得透明,能不能掌握和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与手段就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这又取决于从事行业运行的分析人员理论与实践所达到的功底,以及是否拥有激发分析人员智慧和经验的工作机制。通过这些方面的提升和调整,吸引更多的有理论、懂行业、会分析、善判断的人士,加盟我们的行业经济研究队伍,打开行业运行中"黑箱"就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