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占据了全国纺织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强的产业集群,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也无出其右者;然而,这些产业集群中,真正具有国际声誉的却寥寥无几。对于产业集群地的负责人来说,被评为试点地区后,便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 曾经,我们对纺织园区火热的背后进行冷静思考,有人说,中国的纺织大区发展太迅速,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现象;也有人说,中国有消费需求强劲的。
不管怎样,中国的纺织集群已经作为一种现象被国外纺织大国仔细研究,并寻求超越中国的出路。我们应该总结我们存活并发展壮大的理由,反思我们的未来走势。为此,我们开辟纺织产业集群存疑篇、反思篇、解惑篇、出路篇等系列专题。
2006年1月12日,河北省容城县梦想成真。中国男装名城的称号,让这里的530家纺织服装企业有了一个共同的荣誉。而相距万里之外,广东惠州市惠城区,2200家企业同样拥有着中国男装名城的金字招牌。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同样是中国男装名城,谁在世界上的声音会更响亮些?
产业集群国际化的缺失
按照有关经济学家的解释,当一个企业或国家特定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世界市场的10%以上时,这个企业(国家)就拥有了在这个产品上的话语权。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产业集群地的服装生产都已形成规模,但是人们却依然对这个集群地一无所知。当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全球市场时,我们却离全球市场越来越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处处长顾强这样评论这种状况。
对于产业集群声音不强的状况,业内专家认为这与集群内企业过多进行委托加工服务以及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有很大关系。过多进行委托加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被品牌占有者和渠道商所占有,而且还使产品声誉发生转移,造成有品无牌的后果。例如东莞一家耐克进行委托加工服务,结果到现在人们也只知耐克不知这家鞋厂,更不知道鞋厂所处的东莞地区。而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在最近盐步和西樵被抢注后,才重新被人们关注起来。但是义乌呢?凤里呢?没有将产业集群看作类似企业一样的宣传实体,产业集群的品牌化发展在中国几乎闻所未闻。
集群造势后获得了什么
对于自身产业集群的发展,每个地区的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提升创新能力、执行优惠政策、延伸产业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措施或许确实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效果,但是却不能让产业集群成为具有惟一性的集群--例如嵊州的领带。
每五个中国男人的脖子上,就有四个系着嵊州领带;每三个穿西服的老外,就有一个靠嵊州领带装扮。这是外界对嵊州领带的评价。人们可能不知道嵊州也有华伦天奴、有老人头,却会知道华伦天奴、老人头的领带是嵊州生产的。原因就是嵊州善于为这个集群造势。
企业做不了的事,我们政府来做。嵊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姚向军曾这样说。对于政府来说,企业做不了的事情,其实就是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的问题。为此,嵊州一方面从宣传着手,利用自身优势加深嵊州这个领带集群地区的声誉:经过嵊州市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服装协会服饰专业委员会、全国领带服饰质量检测中心相继落户嵊州;嵊州市技术监督局、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和几家领带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国家纺织行业领带标准;中国服装协会服饰专业委员会、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多次组织全国领带设计大赛、制作大赛,组织开展中国著名领带品牌推荐活动,推荐10家企业的品牌为中国名牌候选品牌。
另一方面,则是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目前,皮尔?卡丹、华伦天奴、老人头、登喜路等世界服饰品牌均已相继落户嵊州。副市长姚向军说:过去是我们自己跑到国外去推销,如今是外商主动找上门来下订单。去年仅一家巴贝公司就接待了60多批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中东等世界各地的外国客商,卖出了100多万条领带,而我们并未为此增加多少广告成本,品牌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而事实上,在全国几十个产业集群中,也仅仅只有嵊州一处是中国领带名城,领带生产企业也必将只向这一处集聚
对比中国男装名城容城与中国领带之乡嵊州的运作模式,我们不敢断言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产业集群区域化瞄准的仅仅是国内市场,要想将这种区域化发展推向国际市场,我们还应该在国际化方面做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