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最具魅力的风景园林城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正在营建“青藏高原最佳人居环境”;环西宁旅游圈重点区域的“高原旅游胜地”——互助土族自治县,其绿树成阴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土族民俗吸引着八方来客;昔日仅有几条狭窄街道的古驿——平安县,现在已是四通八达、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的东部“卫星城市”;灯火璀璨的“湟水明珠”——乐都县,正在以东部次中心城市、现代化文化名城的矫健身姿阔步走来;我省重要的工业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工业区建设如火如荼;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工业经济已“占据”了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半壁江山”……
打开河湟谷地上一幅幅秀丽的画卷,无不令人感到欣喜!
基础设施陈旧,功能落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全,这是1978年建区初期海东地区城镇面貌的真实写照。如今,全区城镇市政设施逐步配套,道路骨架、供排水管网已基本形成,城镇道路达174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7平方公里发展到38.61平方公里,区内的绿化覆盖率达18.9%。各县城已有了较为完善的供排水设施,集中供热、燃气、公共交通、生活垃圾填埋设施也从无到有,电力供应满足了需求。同时,各县城初步形成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园区功能齐全的建设格局,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县城居民的生活环境。
走进河湟谷地,令人为之震撼的不仅仅是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还有那一处处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业项目建设场面——依托丰富的黄河水电资源优势,化隆县、循化县建设沿黄水电经济带;立足现有硅铁、碳化硅等有色金属产业,民和县、乐都县逐步建起有色金属化工产业经济带;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工业项目为重点,平安县、互助县建设环西宁经济带……
目前,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资源加工型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其中,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占全省水泥生产能力的60%;以硅铁、碳化硅、电解铝为主的高载能冶炼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中不断得到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势头强劲;以“雪舟”、“伊佳”等品牌为龙头的企业,带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以“互助”牌青稞酒、天香辣椒等为主的食品、饮品工业成为全省的特色品牌。在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以牛羊绒、青稞、蔬菜、辣椒、油菜籽、豆类、洋芋、牛羊肉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相继建成,并正在发挥和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现“富民强区”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过程。多年来,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海东地区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提出了“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工业发展思路,优化海东工业生产力布局,把全力发展工业作为富民强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力量,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十一五”期间,海东地区积极打造“六大工业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及轻工业基地。利用丰富的电力、电解铝、白云石等资源,形成5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加快开发建设水电资源,实现销售产值36亿元;建设以乐都煤焦化园为平台的煤化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8亿元;利用石灰石、石英石、石膏等资源发展建材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8亿元;应用节能降耗新工艺,努力提高铁合金工业生产水平,使全行业实现销售产值33亿元;利用区内、省内丰富的马铃薯、油菜籽等农畜产品,使农畜产品加工及轻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