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到实业,创业创出新天地――
怀揣50万,自己办起加弹厂
“锦凯”董事长名叫陈锦乐,1971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初中毕业后曾到国外打工多年,后又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办了个做蚊帐用的小型经编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锦乐凭着多年闯荡市场的丰富经验,单身来到常熟做化纤生易,不仅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了解到了璜泾是个加弹产业密集、适宜创业者投资的好地方。
怀揣50万元原始积累,陈锦乐萌生了“踏踏实实办个厂,轰轰烈烈干一场”的想法。 2001年,他终于从贸易转行到发展实体经济,并以50万元资本金起家,在璜泾建造了不到500平方米的简陋厂房,租了二台圆机,走上了化纤纺织生产经营的创业道路。
行业相通朋友多,熟门熟路脑子活,加弹丝生产出来后,因为货真价实,很快得到了吴江、浙江等织布老板的首肯,订单也越来越多,于是,这些企业又推着陈锦乐扩大生产规模。
两年过后,吃得起苦,更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陈锦乐干脆抢先一步,逐步淘汰了企业初创时的陈旧设备,开始引进国内较先进的FK6-1000机型,把加弹丝质量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总经理曾锦说:“这种叫做高速纺的加弹机在当时是最紧俏、最吃香的,价钱也贵,一般人买不起也不敢买,购一台就得拿出200多万元,但产出也快,丝的质量好售价高,基本上两年多就能收回成本了。 ”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
32台高速纺,实现年收入4亿多
陈锦乐有个理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 2003年至2007年,“锦凯”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实现了飞速发展的第二跳。 2003年,添置了4台高速纺;2004年,添置了2台高速纺;2005年,添置了4台高速纺,2006年,添置了12台高速纺;2007年,又添置了10台高速纺。企业高速纺总量达到了32台。
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陈锦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产品量质并举,保障企业做强做大:
――抓市场拓展。企业分别在福建、浙江、苏州盛泽等地建立销售联系点,建立健全一支过得硬的销售队伍。并将销售数量、价格、资金回收、客户服务等方面业绩纳入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去年年底,“锦凯”32台高速纺的应收款项不到163万元。
――抓经营策略。企业十分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袭来时,璜泾差不多50%的纺织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而“锦凯”却由于及早把住了市场脉搏,实行“快进快出”的经营策略,非但没有停产,而且还外发加工,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势头。
――抓内部管理。 2007年3月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监审后,2008年又通过了第二次监审。在认证工作中,公司在明确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全面制定各类程序文件,明确各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工作指导书和相关规章制度,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抓科技进步。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与上海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基地”,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
――抓人才培育。企业在“爱才”、“用才”、“育才”方面独树一帜,除了董事长、总经理参加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总裁培训班,还花重金把中层干部以上骨干共14人组织参加清华大学的“领跑者企业联合内训班”培训学习,借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抓人性化管理。企业不但关心职工的工作学习,还十分关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每逢节假日,企业还要给职工加菜、搞一到二次文体活动,企业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也因此得到了不断提升。
2008年,“锦凯”固定资产达到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上交国家税费606万元。
延伸拓展,有了后纺再上前纺――
仅包装运输费,一年就能省600万
曾锦告诉记者:“2007年,原料行情波动较大,‘锦凯’果断决策,有了后纺再上前纺,在原有4万吨加弹丝产量的基础上向上游拓展,投资1亿多元上了2条切片纺喷丝生产线,2008年3月全面投产后收到明显效果,不仅实现了从‘一根丝’到‘前后纺配套’的转型升级,而且帮助企业成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三级跳。 ”
说起上切片纺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曾锦如数家珍:
其一,去年正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一年,原料价格起伏不定,一会儿疯涨,一会儿狂跌。企业自己投资的切片纺喷丝生产线投产后,基本满足了企业中24台高速纺的原料供应,这就大大减轻了企业压力,降低了企业原材料储存中的成本和潜在风险。
其二,有了切片纺,企业可根据客户特殊需要组织生产,随时调整加弹丝的规格和品种,市场需要什么企业生产什么,牢牢掌握了生产主动权。
其三,节约了大量的包装费用和运输成本,后纺和前纺都在一个厂里,生产出的切片纺不需外包装,内包装还能循环使用,再说装卸费,过去装卸一个车次就要16元,现在从这个车间运到那个车间,该省的都省了。小不可大算,粗框框单就包装运输费用这一块,一年就能节约600万元,那可是一个中小企业全年的净利润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陈锦乐讲了三条:一是继续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争取两年内把切片纺生产线扩大到4条,把高速纺加弹机数量增加至50台,找准了适当机会还可能织出自己的布。二是抢抓机遇,苦练内功,遵循“持续改进”、“持续提高”的原则,将ISO9000质量认证从2000版标准改为2008版标准,使“锦凯牌”品牌效益得到更高提升。三是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在已有阳离子常温染色纤维、ECBP常温可染长丝、ECBP常温可染中空长丝等3项专利的基础上,加强与东华大学等专业院校的联合攻关,推动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