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经济部长系列会议8月16日在泰国曼谷闭幕,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是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按照中国与东盟协议,自明年1月1日起,双方将相互开放市场,双方超过90%的产品(约有7000种)贸易关税将降为零,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这对于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出口严重疲弱的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无疑为雪中送炭。
据悉,绍兴等江浙地区已经有纺企前往东盟考察,以求在明年能够在东盟市场占领先机。那么,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欧盟究竟多大的商机?这个市场又潜伏着怎样的危机呢?
东盟:中国纺织品市场的第三大阵地
东盟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对纺织品有很大需求量,自有生产明显不足,所需纺织品90%依靠进口。由于其技术条件的差异,对经过一定加工、技术含量高的纺织品,例如布料、辅料、服装的需求量更大。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系列优惠政策会陆续出台,商机之大不言而喻。
近几年东盟国家政局基本稳定,随着中国在东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的多次会晤,双边的政治、经贸关系发展良好,为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创造了优越的国际氛围。加上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华人基础以及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环境基础良好,为中国进军东盟提供了多条宽畅的道路。东盟将会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中国纺织品的第三大阵地。
其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出口环境有利
随着货物贸易协议的施行,东盟国家的纺织品关税将大幅降低,到2010年基本实现零关税。关税的降低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扩大对东盟的出口,而且东盟贸易壁垒少,不存在配额、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限制。不像美国、欧盟等市场对我国纺织品频频设限、贸易摩擦剧烈。相比具有更低的市场准入、贸易摩擦小。
(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大部分东盟国家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由于纺织业落后,都颁布政策吸引外来投资纺织业,在地租、费用、税收上都给予相应的优惠。柬埔寨免征投资纺织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和原材料等的进口关税,纺织企业投资可享受3-8年的免税期,免税期后按税法缴纳20%的所得税,如利润再投资,免征所得税,分配红利不征税,产品出口免征所得税、增值税。柬埔寨无外汇管制,外汇法对任何外汇经营都不设限,包括转账和国际结算。美元可以在国内自由流通,并可以自由汇入汇出。劳资双方合同关系简单,双方均可以自主选择解除合约。
(三)利用转口规避贸易限制
取道东盟,在当地完成加工,然后转口到欧美市场,可以有效避开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绕开贸易壁垒,获得稳定的贸易环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例如纺织品在老挝加工程度达到40%,就可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出口欧美和南亚市场,而且没有配额限制。
柬埔寨被美、欧、日等28个国家视为最不发达国家,对包括成衣在内的许多纺织品给予普惠制待遇,还有许多其它优惠政策;尤其是美国,其纺织品出口从未受到过配额的限制。越南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签署了86项双边贸易协定,46项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与美国签有纺织品优惠政策协议。这些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优惠政策为我国纺织品在当地转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吸引我国纺织企业进入的首要原因。
中国进入东盟面临的问题
尽管东盟商机巨大,但是在宏观和微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中国纺织业开拓东盟市场。主要问题在于东盟一些欠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政策不稳定、执行不力、税收体系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被列为敏感产品的纺织品,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抵制,有些国家还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较差,具有一些市场风险。再加上东盟对我国纺织品缺乏深入了解。对我国纺织品质量差的印象仍没有完全改变。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企业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低价竞销、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形象和利益受损。
中国纺织品的品牌意识不强,中国纺织企业不重视品牌的树立,目前在东盟市场上还没有知名的中国品牌,出口东盟的纺织品80%是贴上当地的牌子来消售;国内的纺织企业不懂得利用品牌效益,不重视提高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依然倾向于走低价、量大的老路。
同时,国内熟悉东盟市场、精通外贸业务的人才缺少,尤其是懂当地语言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中国企业对当地人往往不信任,不愿使用和培养当地人才,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大多数纺织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难题。如青岛纺织、德棉等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明显感觉后续人才不足,无法满足扩大投资的需要。正在考虑走出去的樱花、绮丽、即发等公司也表示,由于缺乏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它们不敢轻易迈出国门。
我国政府对于鼓励开拓东盟纺织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特别是对纺织企业开展境外加工的规定以及对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支持和海外信用担保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对东盟纺织市场相关信息、政策的收集和发布不力,这些问题都成为中国纺织业进军东盟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