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绍兴制造”,以更加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回暖。记者昨天从市质监局获悉,去年绍兴监督抽查产品批次合格率达95.2%,高出全省4个百分点,居全省11个地市首位,值得一提的是,五大主导产业产品质量指数稳中有升,食品、纺织两大行业较上年提高3.33和2.52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共监督抽查产品256种6944批次,合格6610批次,合格率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说,这包括省级抽查150种1261批次,合格1175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3.2%,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1.2%)。
纺织、食品饮料、节能环保、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这五大主导产业,是“绍兴制造”的主体,也是构成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去年,省、市、县三级共抽查这五大主导产业3730次,批次合格率95.7%,质量指数98.31,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出0.5个百分点和6.97,同比上年分别上升2.7个百分点和0.04。
“绍兴制造”何以能够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保持质量领先?一大原因是技术话语权的增加。统计显示,目前绍兴有162家企业参与490项标准的制订,其中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227项、行业标准236项、地方标准21项,另有61家企业的163个标准已被立项准备制订或修订。
“质量与品牌的相互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说,2009年,绍兴新增浙江名牌产品34只,“山下湖珍珠”、“新昌轴承”获浙江区域名牌称号,目前绍兴区域名牌总数达5只,列全省第一。“新增的27只浙江工业名牌中,属于五大提升产业的产品就有23只。”
从政府层面而言,一个全方位的质量监管、奖惩体系正在形成。目前,绍兴是全省唯一设立市、县政府质量奖全覆盖率的地市,并通过推进“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模式,构筑了一个高标准的质量标准技术、检测网络。
目前,已有6家国家、省标技委落户绍兴,还有10多家正在筹建。已有666家绍兴企业的730个重点产品被列入采标范畴,609个产品已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此外,我市还在推进有色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机械产品、环保设备、袜子、小功率电机五个省级质量检测中心的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