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核心和“头号工程”。专业市场的转型与升级,带动的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海珠区的中大纺织商圈即是其中一例。
“全国面料看广东、广东面料看中大”,作为全国布料市场经济晴雨表,目前中大纺织商圈产业链经济总量已经超过250亿元。 然而,相比于其他新兴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中大纺织商圈在产品研发、检测、信息发布、品牌推广等方面十分欠缺,产业链上下游不完善。
记者近日从海珠区政府获悉,中大纺织商圈中在建投资最大的珠江国际纺织城初定年中试营业,这个被列为广东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国纺织品牌展贸示范基地的项目,将成为“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国内纺织产业中心综合体”的标杆,对推动中大商圈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中心有极大推动作用。根据海珠区政府的规划蓝图中,中大纺织商圈在升级改造之后,目标是成为“世界布都”,与会展经济共同构成海珠区城市经济的亮点。
纺织商圈升级改造
中大纺织商圈,南北分别临近环城高速公路、新港西路,左右分别临近瑞康路、广州大道。海珠区经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大纺织商圈是改革开放后自发形成的,当初都是布贩为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广东及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纺织商圈,总建筑面积达89万平方米的珠江国际纺织城投入建设前,商圈原来的经营面积就近80万平方米,经营的商铺达到了11000多个,商户有4000多家,据估计,商圈的营业额超过了250亿元,目前在国内仅次于绍兴的柯桥。
然而,中大纺织商圈目前70%以上的市场仍处于民间状态,例如停车、餐饮等配套设施都需要改进。“中大纺织商圈目前利润越来越低,租金越来越高,商家难以负荷,管理不规范、商业生态环境不健康是阻碍中大纺织商圈发展的一个瓶颈。”一家商铺负责人说。
他表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大纺织商圈内成就的千万富翁布商不在少数,但是商圈内始终没有一个上档次、有规模的市场。许多外商和品牌服装企业来到这里,一看门面小、环境差,根本就没有兴趣再细看布料的档次,掉头就走,转向上海、浙江等地寻求合作。
与此同时,国内纺织服装市场的变化,也使得中大纺织商圈的改造升级势在必行。“由于品牌服装创造的利润更高,现在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都在树立产品品牌,对面料、染料等要求更高。开个档口吆喝卖布,等客上门的方式已经行不通,面料企业进行后台研发与营销越来越重要,中大纺织商圈需要配套更完善的专业市场出现。”不少商家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他表示,缺少品牌的纺织企业,利润非常薄弱,面临当前的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很难存活。通过专业现代化的纺织市场,让原来的传统摊档企业逐步走上品牌之路,已经成为市场自发的需求。
国际纺织城的升级模式
记者昨天在中大纺织商圈采访看到,该商圈内已经布局有九洲布料广场、长江纺织城、天雄布市等专业市场,计划年中开业的珠江国际纺织城,是中大纺织商圈规模最大的纺织商业项目,相关配套更齐全,其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推动中大纺织商圈的转型升级。
珠江国际纺织城位于瑞康路以东,到琶洲会展商圈只需十分钟,到珠江新城C BD商务圈只需十五分钟。项目涵盖超级纺织商业m all,46层甲A级写字楼、24万平方米独立产权公寓,5万平方米四星级商务酒店等物业形态,并配备5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5000多个地下停车位,开辟了“贸易区、商务区、博览区、资讯区、物流区”五大功能主题区。整个商业区的地下负一层到地上4层为按品类设置的品牌展贸区,5层为汇聚全球纺织品牌的品牌博览馆,6层为商务、餐饮、休闲等配套区。实行全品类经营,提供商务办公,信息发布,研发检测等服务。
据介绍,珠江国际纺织城已经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广州市“十一五”重点项目,由珠江商贸集团投资运营,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结成战略联盟,打造纺织品牌中心展贸平台。目前30万平方米的交易区已经基本完成,初定年中试营业。
珠江国际纺织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硬件服务上,珠江国际纺织城希望能成为纺织行业市场的“友谊商店”;在软件环境上,围绕实现省市区各级政府建设“中大布市千亿商圈和全球纺织品牌采购中心”的规划目标,希望能引领中大纺织商圈业态的全面升级。与传统的专业卖场单一的交易功能不同,珠江国际纺织城正在谋划建立全球首个“丝绸之路纺织品牌博览馆”,实现看样订货式品牌展贸,而且引进行业协会、技术中心、设计机构建设行业平台,帮助商家建立自主品牌,促使中大商圈经营模式从档口式向品牌展贸式升级。同时,建立全球化纺织采购联合体和电子商务体系,像义乌小商品城一样邀请国际采购商常年驻场采购,联手全球B2B电子商务巨头建立全球纺织电子商务平台,并成立纺织行业首个会员俱乐部,举办各种研讨会、主题展览会、联谊会。
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中心
在国内,中大纺织商圈的营业规模仅次于浙江绍兴的柯桥。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筑巢引凤,柯桥的纺织城集聚了全国各地的纺织业生产要素,推动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纺织城已经成为绍兴的一张“金名片”。
珠江国际纺织城开业运营后,中大纺织商圈的商业面积将超过柯桥,这也将促使中大商圈经营模式从档口式经营向展示贸易升级,大大促进产业经济和充分发挥中大纺织商圈固有优势,推动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中心。
海珠区委书记邓伟强在中大纺织商圈调研时就时指出:“中大纺织商圈应抓住市场升级改造的大好机会,支持和培育现代化集约型专业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承接全国纺织行业的优势资源向中大集聚做准备。”
邓伟强表示,珠江国际纺织城是中大纺织商圈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对海珠区建设总部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都具有极大推动作用。目前,项目已经列入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广州市政府已将项目列为广东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国纺织品牌展贸示范基地,成为承载中国纺织行业和省市区政府建设“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国内纺织产业中心综合体”的标杆,实现纺织行业交易形态、产业发展、市场格局的升级。
地理纵深
纺织商圈将由区域品牌上升为行业品牌
面对浙江柯桥纺织商圈的崛起、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竞争,中大纺织商圈如何发展?业界人士分析认为,“柯桥纺织商圈与中大纺织商圈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柯桥纺织商圈主要依托生产型基地发展,周边有3万多家布厂、印染厂,因此营业规模更大一些;中大纺织商圈更接近服装企业终端消费市场,周边还有白马等众多服装交易市场,利润更高。”他表示,即便如此,在全国专业化市场的排名上,柯桥的纺织城仍然处于第二的位置,排在第一位的近邻义乌,专业市场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值得中大纺织商学习。因此,珠江国际纺织城的目标不是面料城,而是纺织行业的产业运营商,通过高起点战略规划,建立行业标准,明确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等,给中大纺织商圈由一个地域优势很强的品牌注入纺织“灵魂”,通过“调教”上升为行业品牌。
广州大学会展产业研究所所长刘松萍表示,浙江义乌小镇也是由地摊慢慢自发形成的小商品贸易商圈,但如今的义乌小商品城,规模宏大,世界上80%的小商品出自于义乌。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展会”的开放。义乌除了有小商品城外,还有“义博会”即小商品博览会,最早是义乌城的,后升级为浙江省,现在升级为国家商务部,名气非常大。
借鉴义乌的经验,中大纺织商圈可以充分运用会展经济模式,打造自有品牌,设置研发中心、品牌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甚至资金结算中心等等,而广州也要有自己的纺织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