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多年的沉寂之后,萧山花边走技术创新之路,逐步形成集群效应,成为萧山继羽绒行业之后的又一传统特色产业
2004年12月29日,萧山花边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会长赵建忠透露:萧山花边业已经占据了全国花边行业的“半壁江山”,国内市场占有50%的份额,而出口交货值占了同行的40%左右。
经过十多年的沉寂之后,萧山花边不仅“重出江湖”,而且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成为萧山继羽绒行业之后的又一传统特色产业。
花边,萧山曾经的奇葩
说起萧山花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十多年前。当时也称为万缕丝的花边,从意大利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绣花边蔚然成风,曾有“20万挑花大军”之说。
传统的萧山花边主要以手工绣花为主。曾挂在杭州笕桥机场国宾室的“西湖风景”绣帘,高6米,宽18米,用了12万支线,耗费了3000多万针,是由1000多个挑花女工集体挑绣制成的。
当时的花边企业“老大”———萧山花边总厂,生产的玫瑰牌花边 荣获国际金奖,曾被命名为部优产品、浙江省名牌,畅销欧美、日本、中东等市场。
不过,由于手工绣花费时费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挑花大军”悄然流失,花边产量以每年20%的幅度下降。花边业就此步入了低谷。
技术升级,花边“重出江湖”
花边业步入低谷之后,不少花边企业掉头转行,而一批对萧山花边有着深厚感情的企业老板们在阵痛中寻找出路。转机出现在机绣花边引进之后。
2003年,萧山花边携着技术升级强劲势头“重出江湖”,引来一片喝彩。
从日本引进的自动拨式绣花大机有1470多枚针,操作时就如同1470台缝纫机同时操作。而日本、德国生产的镶边小机,1台机器运转,可以顶替10个女工。从手绣到机绣,萧山花边业“枯木”逢春。
在此时,一些企业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技术升级之路。不少企业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利用引进的先进设备,创造出一系列新一代的抽纱产品。
杭州花边集团重组的萧山抽纱花边有限公司,盘活存量资产,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快速跃进全国同行业三甲之列,生产规模占了全区花边总量的六分之一。
集群效应,“百花”艳四方
花边产业是一个环保产业,又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萧山都市型产业中可谓生逢其时。从2002年开始,萧山大大小小的花边行业开始重新“生根发芽”。经过两年多的盘整,这朵奇葩争艳四方。
目前,萧山花边企业已达30多家。其中拥有绣花大机250台,占全国拥有量的70%左右,电脑小机上万台。年产值达到了30亿元,创利税9.6亿元。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了花边大市———广东的汕头、山东的青岛。今年11月上旬,萧山花边更是被杭州评为25项杭州传统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与技艺。
毋庸讳言,当前萧山花边企业个体规模并不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随时把握国内外市场对抽纱花边的需求动态,需要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质量测试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萧山抽纱花边企业的集群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萧山花边行业协会应运而生。而萧山花边业也将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国的花边基地,将萧山花边这朵奇葩传至世界各地。
文章来源:萧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