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质监局昨日公布了衬衫、童服、床上用品等纤维制品的抽查结果:本次共抽样118批次样品,合格45批,合格率仅38%,主要不合格项是标识和成份含量,分别有66批和19批,占总批次的56%和16%,另有少部分pH值和甲醛含量不合格。
近八成产品标识违规
“这次抽查发现标识违反规定的现象十分普遍,标识不合格共计66批次,占不合格批次的77.9%。”省纤检综合管理处主任瞿健向记者介绍说,国家相关强制性规定明确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基本原则、标注内容和标注要求。比如: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原料成份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标准编号、质量等级等必须标注,其中产品的型号或规格、采用原料的成份和含量、洗涤方法等内容应采用耐久性标签。而此次抽查则主要表现为标注内容不全,或不按规定标注,有的竟是“三无”产品。
纤维产品也称“纯棉”
“明明纤维含量占到70%,也标注90%-100%的纯棉。”此次抽样检验,共有19个批次产品实际成份含量与标注内容不符(即成分含量不合格),占总批次的22.1%。其中高档衬衫产品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缩水率超标以及洗涤后起皱级差超标,抽查中有14种产品缩水率超标,12种产品起皱级差超标。成份含量不合格在纤维制品中是严重的质量问题,会误导消费者。比如消费者需要的是纯棉产品,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他只能凭标识上标注的内容来选购,如果标注成份含量与实际成分含量不符,就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部分产品甲醛超标
抽查发现,部分儿童服装、床上用品及低档衬衫的产品质量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为甲醛含量超标以及面料成份标注不规范。据省质监有关专家介绍,服装面料中的有害物质甲醛主要来自各类纺织面料浆纱过程和印染助剂,它与纤维素、纤维羧基结合,能提高助剂在织物上的耐久性。纤维制品上的甲醛通过呼吸或呼吸接触等过程进入人体,对皮肤黏膜和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人体接触后会出现皮肤变皱、汗液分泌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等异常综合征的发生。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国标”对服装的色牢度、甲醛含量、偶氮染料、气味、PH值等五项健康指标均作出详细规定,符合“新国标”的服装商品,方可贴上“GB18401—2003”的标识。
今后,消费者购买衣服应该认清“GB18401—2003”标识。 本报记者 夏 雨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