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皮革工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形成了从生产、经营、科研到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从一个古老传统的弱小行业,成长为世界皮革生产销售的巨人。以下这组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在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我国皮革业年生产折牛皮标张2659万张,2003年皮革产量增长至1亿张,牛轻革产量位居世界第三,猪轻革、羊轻革年产量双双位居世界第一。1978年全国制鞋总产量为1亿双,而到了2003年,全国制鞋总产量为60多亿双,其中皮鞋26亿双,出口10.4亿双,出口值53亿美元。2003年皮革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03亿元,全年完成外贸出口232亿美元。2004年我国皮革工业经济运行呈良好态势,皮革工业商品进出口值以及鞋类等制品产量仍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上半年我国皮革工业商品出口总金额为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可以有另一种说法来解释这组数字:在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人们家里有一只皮箱,那几乎可以说得上是这家的“文物”了。当时我国著名的商店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皮鞋柜台的款式也就两三种———女式的是船鞋,男式的是三接头。一个人上班工作了买一双鞋,可以穿十几年,一生穿过的皮鞋屈指可数。这还说的是占国人少数的工人,农民根本就不知道穿皮鞋是什么滋味。皮衣倒是农民穿的———赶车的老农穿一件老羊皮袄,裘皮大衣只出现在电影片当中“资产阶级”的身上。而今天,不但皮鞋、皮衣、皮件成为中国人日常的穿着用品,还在国际上占领了大片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皮革生产大国,并正在朝着皮革生产强国之路进发。我国的皮革生产,不但丰富了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在全世界,说起皮革、皮衣和皮鞋产品的生产销售冠军,非我国莫属。
一次创业建立完整工业体系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皮革行业是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行业。有文物为证,早在数千年前,中华民族就能生产皮鞋、皮衣等生活用品。在我国鞋都温州,有一个鞋文化博物馆,那里收集了许多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鞋履及皮件文物,直到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皮革制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在曹雪琴写的《红楼梦》里,描写的裘皮服装是很精致华美的,贵族少女林黛玉就穿过一双红羊皮的小靴,可以想见当时作为生活用品的皮革很讲究,但也很稀有。作为现代生产工艺的皮革产业,在我国发展只有几十年时间。现代皮革行业由制革、皮鞋(旅游鞋)、皮件(皮服)、毛皮四个主体行业和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业组成。1952年,我国鞣制皮革年总产量300万张,皮鞋年总产量1200万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时期,皮革行业自我发展,至1978年我国皮鞋年总产量已经达到1亿双。但那时,皮革制品在人民生活当中还属于比较奢侈的商品,花色品种不多,产量不高,市场上短缺,老百姓一般也消费不起。
从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起,我国皮革工业快速发展,至1997年的20年间,建立了从生产、科研到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国皮革工业具备了资源、市场、基础三大优势。资源优势:1996年我国猪存栏4.6亿多头,羊存栏2.9亿多头,牛存栏1.3亿多头,每年可分别提供猪皮8000万张、羊皮4000多万张、牛皮2000多万张,猪皮革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市场优势:皮革行业最早进入市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皮革主要用于制鞋,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性的物质生活以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皮革制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皮革制品进入千家万户,服装用革大幅度上升,家具、汽车用革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基础优势:化工原辅材料、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基本上可立足国内,自我配套,各种革制品与毛皮制品的品种花色均有显著增加,基本上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有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皮鞋、皮革及毛皮制品的加工技术均有了显著的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也进入了皮革这个古老的传统行业。
进入90年代,我们迎来了世界皮革工业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皮革业,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皮革加工中心及销售中心。我国皮革工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程,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次创业从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出口效益为主导过渡
经过改革开放之后20年的发展,我国的皮革工业迅速成长壮大。1995年全行业总产值1240亿多元,革制品、皮鞋、皮衣开始大批量向国际市场出口,全行业创汇85亿美元,名列轻工行业首位。而此时,行业内也清醒地看到本身存在的问题: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产品品种雷同,形成了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相互重复;科技进步水平较低,科研设计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距显著,品牌名牌意识淡薄;皮革市场无序竞争;原皮质量缺陷较多,影响成品质量;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技术资金不足。
1998年,中国皮革协会提出了《中国皮革工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该战略确定的目标是,用10—15年的时间,使我国由皮革生产大国跨入皮革强国的行列。
为了实现跻身皮革强国行列的发展目标,中国皮革行业在发展思路上进行了战略调整,在生产基地、产品质量、科研成果、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设立具体目标,采取措施与对策,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实现了阶段性成果。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东西携手生产基地进入良性循环
皮革生产基地是推动中国皮革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我国以产地为主的皮革专业市场有40多个,被业界称为皮革城。这类市场大多数是历史形成的,早在上世纪中叶,皮货商人就以车拉马驮,从西北、东北等皮革产区将原料皮运至中原及南方地区,经加工制作后在皮货店出售皮革制品。这些传统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后,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生产经营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在全国各地的传统市场,以皮革制品为龙头,形成了皮料、制革、化工、辅料的生产销售集中区,形成原辅材料、科研、贸易相配套的专业生产基地。由于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积极给予引导扶持,许多市场成为全国著名的专业批发市场。我国主要的皮革生产基地有浙江省的温州市(皮鞋)、广东省的广州市(鞋类)、福建省的晋江市(旅游鞋)、四川省的成都市(皮鞋)、重庆市(皮鞋)、浙江省的海宁市(皮革服装、制革)、河北省的辛集市(皮革服装、制革)、辽宁省的佟二堡(皮革服装)、内蒙古自治区的集宁市(小皮件)、广东省的花都区(皮具)、河北省的蠡县(制革、毛皮)和山东省(皮革服装、制革)。
制鞋生产基地温州、广州、晋江、四川等,分别集中着数以千计的制鞋生产企业,吸纳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大企业有工人数千乃至上万,鞋机、制革、皮革化工、鞋材、鞋楦、设计、会展等行业配套齐全。在中国鞋都温州,鞋业名牌产品聚集,龙头企业聚集,生产要素聚集,温州建设的我国最大的中国鞋都产业园内,鞋文化馆、鞋类研究所、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鞋都技术学院和人才培训中心等一应俱全。
皮衣生产基地有海宁、辛集、佟二堡等;毛皮生产基地有河南桑柏、河北肃宁等;皮具生产基地有广州花都。譬如海宁皮革城,于1994年建设在一个没有原料皮资源的浙江海宁市,但依托当地众多的皮衣生产厂家,一下就吸引了国内外2000多家皮衣企业在此安营扎寨,海宁也由此开始了从“背着皮衣全国卖”向“全国皮衣买海宁”的转变,大批顾客纷至沓来,市场年成交额由最初的5亿多元跃升至2003年的51亿元。
制鞋业从20世纪80年代由发达国家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经过20年的发展,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制鞋业已相当发达,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已开始把生产能力向西部地区“增兵进军”,以期利用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在重庆璧山,由温州的奥康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西部鞋都工业园,于2004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该园区可容纳上百家配套企业及近千家配套厂商。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除了能够带动西部鞋革行业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之外,还带动一些相应城市的生活配套产业,充分利用了西部、内陆现有的生产能力,扩大生产与销售,实现低成本扩张,推进了东部沿海名牌产品优势向西部地区内陆的转移。这些“承东启西”的举措,对吸纳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发挥现有皮革工业的基础,提高皮革工业的综合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些快速成长的皮革生产基地,目前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进入了良性循环。20多年来,遍布各地的皮革生产基地,无论是产业结构、市场拓展,还是品牌建设,对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皮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些皮革生产基地,不但当地的人民大量从事与皮革生产有关的生产活动,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其他地区劳动者前来就业,对增加我国劳动就业率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2003年全国皮革行业从业人数近500万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皮革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当地的支柱行业,其创造的价值在当地的生产总值、财政税收中占有相当比重,有些还是出口创汇大户。
2001年以来,中国皮革协会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准,先后对温州、海宁、辛集、广州花都分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皮革皮衣之都”、“中国皮具之都”荣誉称号。
科技开发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皮革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凡是消费皮革商品的人不难发现,二十几年来,市场上皮革商品的花色和质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较今天市场上的皮革商品,十几年前市场上的皮革制品显得粗笨呆板。笔者在2004年9月,于上海、海宁、辛集三地分别观看了多场皮装皮鞋秀,可以明显地看出皮衣趋向时尚轻软,皮鞋趋向健康舒适。这些变化,源于科技进步。
我国皮革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