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位于锡山区的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和无锡机光电装备制造工业园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纺工园内,除原有的当地以传统加工业为主的数十家中小企业和长江制衣等近20家招商引进的内外资企业已陆续投入生产外,市纺织产业集团所属的15家企业也相继入园,开始紧张的基建或设备安装,这些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全部竣工投产;机光电园内,自去年11月8日正式奠基以来,目前也进入土地平整阶段,园区内水电、管网、道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陆续展开,首期市机械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18家企业正计划入园……短期内,众多市属企业实施了“集体转移”式的退城进园。
原大多数诞生于主城区的市属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面临着生产场地狭小、规模难以扩大、发展潜力受阻等多种困难,迫切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锡山区已逐步融入主城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无疑吸引了城区众多市属企业的目光。尤其是十分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许多困在老城区内的市属企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先决条件,而改变以往“满天星”式的发展模式,集中建设行业工业园区,不仅能节约本已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和减少污染,而且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带来资源的重新有效配置,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大发展平台。
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牞全面建设“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迫切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基础之上,迫切需要我们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突破“围城”,不仅为市属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快推进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升级,构建行业发展的后发优势,这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据无锡市机械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钟锡畅介绍,配合无锡相关产业“退城进园”总体规划,市机械资产经营公司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将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按照“集团综合、法人分业、相干协作、合作竞争”的指导思想,整合进园企业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金融资产和土地环境等资源,改变企业现存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结构,使园区成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服务配套的平台。同时,入园企业在向园区集中后,促进企业集中连片发展,既能有效地促使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链,又能较好地提升区域工业特色,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而锡山区领导则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不管是区内企业还是市属企业,为他们发展制造空间,使企业做强、品牌产业做大,是推进产业集中和提升产业层次的有效途径;市属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大、产品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对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具有潜力和优势,能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变,是看得见的效益。
“退城进园”,就是要彻底打破目前城乡割裂、重复分散的产业布局形态,着力于提高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链。锡山区围绕园区开发建设,加快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和农村企业集聚步伐,以前瞻性的眼光做好项目承接和服务工作,以优化生产力布局为核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市纺织资产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实施下属企业外迁计划,最终选择锡山经济开发区整体落户;市机械资产经营公司几年前曾在别处洽谈落户遇到重重阻力,但在锡山区仅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敲定”,对此,该公司领导感慨地说:“创新发展首先来自于观念的更新,只有突破‘围城’才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活力所在。”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是促进企业由分散、无序、中低档向集中、有序、特色转变的必由之路。
同时,相关企业的集中生产和配套,也使产业集聚效应逐步体现出来。市属纺织企业退城入园,不是简单的易地搬迁,而基本上经过脱胎换骨,有的经过合作合资,有的通过改制转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市属企业,而是大量国际资本和技术参与改革后组建的新企业。无锡弘顶纺织纤维有限公司与香港合资,无锡新太平针织有限公司先后与日、港合资,惠菱羊绒与日本合资。由无锡一棉和香港合资的“长江精密纺”一期建成投产后,车间单体面积位列亚洲第一,公司采用新型纺纱技术,生产的精密纺产量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产品出口到欧盟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据锡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即将入园的纺织产业从低端到高端,涵盖了特种纺织品和纤维、纺机纺器、高档面料和服装等几乎所有纺织行业,从纺织到成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项目到今年年底全部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56亿元。机光电工业园入园的众多机光电企业将有效地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产业转移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形成分工明确、具有专业特色、较为完整的机械配套产业链,为接受国际机械装备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更高新技术产业向无锡转移,扩大无锡机电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打下扎实的基础,使该园区真正成为无锡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潜力板”;到2007年,预计园区可实现销售30亿元。(资讯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