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末,中国服装协会领导考察浙江台州部分缝纫机生产企业。在与企业领导座谈中,协会副秘书长王茁阐述了“先五省后五省”现象的来龙去脉。这种现象在制造业中尤为突出,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服装与服装机械行业。值得业界进一步分析、思考和关注。
“先五省”——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内地省份的劳动人口大量涌人华东、华南的省市。广州、上海南等地都曾先后出现“民工潮”。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内需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投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五省的经济建设踏歌疾行,这五省也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先五省”。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特色经济板块,也是我国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产物。
“后五省”——宏观调控政策下脱颖而出
在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下,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家及时出台了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中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并付诸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速了,劳动就业也日趋增多。在薪水相差不大的情形下,打工者在本地就业既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也适应生活习惯,又可以节省外出打工的出行成本和时间,所以往往会选择离家相对较近地区。而一部分从中西部地区到“先五省”打工的人群中的佼佼者,通过自身努力,有的走上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仕,有的学到了经商之道。他们也陆续回到家乡,凭借一技之长谋求发展。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后起之秀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脱颖而出,成为被人称道的“后五省”。
“后五省”引发“先五省”用工短缺
“先五省”一直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自居,但时至今日,“后五省”的整体运营成本比“先五省”要低得多。客观地说,“先五省后五省”现象符合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展的自然规律。特别是制造业,它永远会向社会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然而“后五省”的崛起带来的用工短缺问题,却令“先五省”的服装企业老总们头疼不已。起初还以为是暂时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服装厂一夜之间跑掉一客车员工,一时成为业内谈资。苦日随手可得的劳务人员,如今成为紧俏资源。服装院校也立马升温。尽管服装企业一改过去傲慢的态度,改善了工作环境、经济待遇,有的缝纫车工仍然要先去车间看缝制设备档次,再决定是否留下。物以稀为贵,人也如此。
“后五省”给缝机行业带来什么?
那么“后五省”的迅速崛起,会给缝制机械行业带来什么?这次台州之行,中捷、宝石、杰克、通宇等企业对此反应平静。这些企业虽然外来员工比例大,但企业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福利待遇各方面做得比较好,工会组织发挥着应有的职能。所以没有出现用工短缺现象。记者在外地采访中了解到浙江东阳、江苏菀坪等地的一些缝配企业,出现过季节性的员工短缺,造成有的订单做不出来。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但企业都应出台相应的预警机制。浙江东阳金盾缝纫机零件厂金志洪厂长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每年都有大中院校毕业生招聘进厂,充实到各相关岗位,让其学有所用,发挥专长。逢年过节,新老员工一视同仁,都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平等的关爱。打工者需要经济和人格的双重待遇,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正是目前用工状况的真实写照。”
而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对外来就业人员实施强制综合保险等多险种的保障(一律由用工单位出资),职工福利待遇诸方面做得比较健全、规范和合理,劳动者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值得各地的服装和服装机械企业借鉴。
另一方面,面对2005年1月纺织品出口配额全部取消的有利因素,“先五省”服装企业处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普通缝纫车工缺乏导致严重开工不足,已经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步伐,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不过有弊也有利,劳工力短缺使得这些企业不得不转向智能化产品的开发,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争取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步伐在压力的作用下加快了。应小虎
版权问题 来源: 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