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8月30日刊登题为《乐观预期降低后期变数犹存》的文章,内容如下:
8月26-28日,考察团完成了对河北沧州、衡水、邢台的考察后,结束了本次考察回到郑州。从此次实地考察的情况看,受去年棉价上涨的影响,今年农民植棉积极性提高,河南、山东、河北棉花种植面积总体较去年有所提高,其中尤以河北为最,增幅约为25%。为了多获国家粮食补贴,部分地区农民虚报种粮面积而少报植棉面积,因此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可能高于官方统计数据。近期的阴雨天气影响了部分地区棉花的生长及品质,预计新棉亩产可能会降低。前期市场各方对今年我国棉花生产形势均报以较高的预期,美国农业部公布的今年中国棉花产量也为660万吨。通过此次对河南、山东、河北几个主产区的考察可以认为,今年我国棉花生长情况虽然总体不错,但并没有原先估计的那么乐观。
新棉上市时间推迟,农民与收购主体的博弈有待观察。
通过调研发现,市场各方对今年河南、山东、河北棉花上市时间推迟、棉花收购将会出现拉锯局面已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是否惜售成为棉花收购拉锯战持续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去年棉价上涨给农民带来较高的心理预期,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新棉上市后,如果开磅价过低,农民会有一个惜售过程。但通过实地与农民沟通发现,农民大多不具备棉花仓储条件,加上没有储棉习惯和预计棉花面积增加价格将会走低的因素,许多农民在当前价位表示愿意售棉。
影响棉花收购环节变数的还有农发行关于收购资金政策问题。目前三地棉麻公司正忙于改制,但进入具体操作阶段的不多。在收购主体结构中,他们占的比重依然较大。提及新棉销售对象,大多棉农第一反应仍是棉麻公司,个体商贩仍然不占主流。而对于棉麻公司来讲,影响其收购热情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农发行的收购资金。在考察中,大多棉麻公司负责人表现出收购要等今年农发行出台资金政策后再作决定的心理。而棉纺织行业经历了去年棉价的大幅波动,加上今年棉花价格低迷,企业纷纷减少库存,采取随用随采的策略。棉花流通加工企业对棉花收购均表露出观望情绪。
新棉质量最终取决于天气,预计新棉价格前高后低、总体较稳定。
今年河南、山东、河北地区棉花生长的特征是前期情况较好,近期连续阴雨天气使棉情发生转变,棉花产最终情况仍有待于后期天气。早期各地天气适宜,棉情较好,伏前桃比正常年份略高,但进入伏期后连续的阴雨天气使河南、山东伏桃、早秋桃较少。河北地区棉田由于主要为砂质地,雨灾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棉花伏桃生长情况相对好于河南、山东。但由于重茬种植原因,河北部分地区如邢台的棉田黄萎病相当严重。实地考察也发现,大片棉田发黄,单亩棉田的发病率在50%左右。近期,这些地区又会出现降雨过程。因此,三地棉花生产情况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所考察地区的涉棉企业负责人和农民对新棉上市价格均比较谨慎。据普遍预计,河南、山东地区籽棉开秤价会在2.0-2.3元/斤;河北相对较高,在2.2-2.4元/斤。据市场人士分析,除去农民惜售、收购时间推迟等因素,仅就政策而言,今年新花开秤价将会高企。其依据是,“三农”问题成为新一届政府关注的焦点,保护棉农利益,推动来年植棉积极性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得不考虑的问题,8月23日国诸吸棉最高限价13100元/吨和国家调整新增棉纺能力政策就是信号。如果新棉上市价格偏低,农民种植利益无法落实,来年种植积极性就无法保障。加上各地皮棉加工成本递增、加工能力过剩,新棉上市价格高企的可能性较大。但市场人士还认为,棉价也会受到流通加工企业现有高价棉库存的影响,棉花流通加工企业遇到的“贷款难、卖棉难”问题又将对新棉价格产生压力。另据称,8月17-18日开秤的新疆籽棉收购价在2.0元/斤以下,但这部分棉花大多为伏前桃,质量较差,品级也多在三级以下,收购主体主要为非兵团企业与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兵团棉花收购价通常低于非兵团企业与个人,这就造成该区新棉上市价格将会更低。受运力紧张影响,该区棉花运到内地大多在10月中下旬,届时这些棉花将会对内地棉花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市场人士普遍预计,今年新棉价格走势是前高后低,但高低相差幅度不会太大,棉价总体将保持稳定,不会像去年那样大起大落。
棉花期货将提升涉棉主体质量意识,加速推进棉检制度变革。
通过与河南、山东、河北三地棉花收购主体的交流来看,大多涉棉企业比较注重棉花品质,棉检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成为大家共识。但由于去年减产、棉花供不应求,造成棉农重量不重质、部分涉棉企业质量意识有所下降,加上企业配合检验制度改革需要付出相当成本,这不但影响了各涉棉主体棉花购销时的质量把关,而且对棉检制度改革的推进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现货企业认为棉检制度改革推行速度将会变缓,时间会有所延迟。对此,部分期货界人士认为,正如去年强麦期货所带来的效应一样,随着棉花期货的上市,注重品质的涉棉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增加效益所带来的赚钱效应将会大大提升涉棉主体的质量意识,从而加速推进棉检制度的变革。
在此次考察中记者发现,现货企业通过对去年棉花收购的经验教训总结,普遍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回避市场价格风险上,而期货市场以其特有的回避风险的功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参加考察的一家陕西现货企业的代表告诉记者,此行考察使他们真正深刻了解了参与棉花期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熟悉了棉花期市发现价格和回避风险的功能。通过与期货界人士的交流,现货企业对棉花期货的认识也从期货套保、回避风险的概念性词语朝着如何具体操作等更纵深方向发展。在路上记者注意到,这些现货企业主动向期货界人士咨询棉花期现价信息和观点,并认真记录他们的看法。考察结束后,这些现货企业积极向有关部门索取棉花期货交易、交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