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盟等明年1月1日取消纺织品配额,中国纺织业将迎来春天——
明年1月1日,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纺织品进口大国和地区将取消配额限制,中国纺织企业面临重大机遇。不过,最近从外贸企业传出的消息却是:明年的出口订单中,对川内的订单呈不升反降趋势,更多的订单转向了省外。
四川新力新进出口有限公司去年外贸业务排在我省第一位,副总胥晓川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排明年的外贸出口计划。26日,他提供了一个数字:在该公司明年的服装出口计划中,90%的订单已被外省企业抢去,川企只争得10%,而去年这一数字是20%。
川企短在缺少规模与技术
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四川外贸企业做服装出口,从本省进货的量逐年减少。去年四川外贸企业服装出口业务的70%由外省企业供货,由川内企业直接供货的也就在30%左右。
川企短在哪一块呢?
四川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一位人士说,从四川出海需40多小时,陕西出海20多小时,在出海交通区位上,四川还比不上邻近的重庆和贵州。再加之四川本身不是产棉省区,信息又总比沿海慢一拍,商品款式陈旧,有出口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太少,生产加工服装上游的印染、设计等配套能力不发达,都成为制约四川纺织借势起跳的障碍。
成都另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还举了个例子。去年外国一家客户紧急增购1000打(12000件)牛仔裤,该公司立马在川内寻货,结果川内众多的小作坊需联手1个月才能出单,沿海一家企业一天就拿出来了。据省纺织行业办披露,纺织企业大多数还属于作坊式的生产加工,其产品也主要是在国内销售。
这几年,胥晓川经常在沿海穿梭,他看到的景象是,随着美国、欧盟等取消纺织品配额的日益临近,境外企业和沿海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在江苏常州市和广东省,新开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而动辄日产万件成品的超大型服装厂也是眼看着一家家拔地而起,但四川却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前几年纺织业还比不上四川的安徽,这两年新建的纺织厂也多起来,而且绝大多数是沿海企业和境外企业转移而来”。人家为啥看重安徽?主要还是安徽的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
当务之急:当好配角扭住产业转移机会
在成都北郊的双水碾、凤凰山一带,随便走一圈,人们都会发现很多一家一户的服装加工厂,几个打工妹,整天嗡嗡嗡转动着缝纫机,一天几十套衣服就出来了。而四川的4000多家纺织企业,大多就是这个样子。据省纺织行业办统计,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的纺织类企业也就303家,年销售5000万元的不过三家。
欧盟纺织协会则预测,2005年后,中国纺织品占据世界的份额将从现在的10%左右增加到50%,也就是在欧盟和美国近150亿美元的服装市场中会挣得75亿美元以上。对此,国内纺织业内人士基本表示乐观认同。“不过,这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对四川而言,则不会那么乐观。”省社科院对外开放研究所的一位专家也认同胥晓川的观点:规模小,实力弱的四川纺织业这两年能保住去年5亿美元的出口就算不错了,而这其中约有2/3是川丝、麻纺作为服装原料出口非洲、东南亚市场的结果。
当然,作为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并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四川,纺织业还是很有“雄起”机会的。近年随着沿海地价、人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沿海纺织企业也在往中部和西部转移。四川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徐教授说:问题就是四川的有关部门特别是纺织企业必须作好准备,主动迎接,时间估计就在3-5年后。
在胥晓川看来,现在四川纺织与其说要呐喊着去争配额取消后的国际市场,倒不如先扎好底盘,为国内企业作好配套,与国内大客户深度合作,当好配角,一样能挣钱。而且,配额取消后,国内一些大中型纺织企业忙于外销赚钱会让出一部分内销市场,相对而言,四川纺织的内销数量将大幅增加。
业界传出的消息是,四川省一些外贸企业已有所动作,已经直接切入加工生产,或者与国内采购大户合作,力争抢在沿海大型纺织企业西进之前作好布局。据悉,四川省服装进出口公司已收购了沿海两家和我省一家大型纺织企业,直接介入上游产业。省内另外还有几家企业正在商谈如何合作或者购并做大。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四川纺织仍在尽力争取自己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