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在国家项目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抗虫棉研究和开发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抗虫棉育种水平显著提高,新品种推出速度明显加快;新品种的经营推广方式从试种示范过渡到大面积推广,从研究所直接推广过渡到公司化、集团化、区域化、网络化的市场化运作。
中棉所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的中棉所41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利用国产基因培育的转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中棉所45是中棉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最新联合育成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代表了我国棉花育种的最高水平。据了解,我国从1999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当时美国抗虫棉占95%。中棉系列抗虫棉的推广带动了全国抗虫棉的快速发展。到2003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占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62%。
在保持研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中棉所实施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以产权为纽带,利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整合我国棉种行业的资源和集团内部资源,组建“中棉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中棉集团经营的棉花种子平均每年达1500万公斤,每年直接推广棉花新品种550多万亩,平均增产15%~25%,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