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决定全国新棉产、质量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新棉价格将如何定位?虽然2003/2004棉花年度即将过去,但是特殊原因造成的陈棉存量的影响力远未结束,新陈棉花如何交替?宏观调控仍在发挥深层次的影响力,将对棉花市场产生什么影响?笔者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陈棉的价格走向
1.2003/2004棉花年度回顾
由于低温多雨,2003/2004年度棉花种植面积虽然增长了17%,但产量却只有487万吨。供需缺口的存在促使棉价上涨,一度曾达到18700元/吨。为了平抑棉价,国家在原有进口棉配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0万吨,这既改变了原有的市场供求格局,也影响了供求心理,于是棉价下行。后来,国家又进行宏观调控、信贷紧缩,通货缺口产生,下游企业承接更加乏力,棉企竞相降价抛售,棉价下跌加剧。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造成了涉棉企业前期购进棉花的成本过高,而后期因资金匮乏不敢也无力大量形成工业库存,许多涉棉企业形成经营年度亏损。只是到了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出台了防止棉价进一步下跌的6条措施,棉价才逐步企稳。
2.当前陈棉状况分析
目前陈棉库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往年8、9月份,商业库存已经完成了向工业库存转化,但今年却相反,即工业库存见底,而商业库存居高。其主要原因是下游纺织企业进行行业调整,资金紧张,无力承接,而采取随用随买的短线思路,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采用摊薄策略来消化年初形成的高成本纺纱库存。二是部分商业库存转为银行库存,其原因主要是,还贷压力逼迫流通企业不得不低价抛售,越低越卖、越卖越低、越卖越卖不动,商业库存风险逐步向银行风险转化。三是商业库存随着棉花轮储政策的贯彻,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国家库存转化,这会减少即期供应量。四是传统供求缺口依然存在,资金缺口和现货缺口仍在博弈中,价格机制会自发寻求动态平衡点。随着价格的下跌,在新陈棉花交替时期,现货缺口的上升引力会逐渐浮出水面。其原因是服装生产旺季将至,再加上煤电油运瓶颈制约逐步缓解、纺纱成本下降等,将有利于开工率的恢复,会导致下游产能提速。
3.收储政策的影响分析
影响陈棉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是政策。宏观调控、进出口、金融货币等政策,都会通过引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演变而决定棉花价格定位,对于新棉价格来说尤其如此。8月18日,中储棉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发布了竞价采购的方式轮入部分储备棉的公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其行为带有明显的政策信号。该公告明确了起始收储时间而未明确结束日期,但从操作至今的速度和收诸量来看,收储将几乎贯穿整个新陈棉花交替期,而其出台之日正是新陈棉花即将交替之时,所以对新陈棉价都有指导意义。其对陈棉的影响可分为4个阶段:轮储政策公布前的吹风是利多,因为它直接制约卖方的下打空间;公布后的磨合期是利空,因为没有价格下跌,轮储将无意义;执行前期比较平和,因为与多数中小贸易商无关;执行后期利多的力量会逐渐显示出来,会推动棉价上涨。同时也应该看到,渐进式的收储办法是个双刃剑,它会减轻即期抛压,同时又防范了可能由矫枉过正而引发的供不应求,所以一定幅度的反攻行情是看得到的。
4.陈棉价格的走势、幅度、结构以及启动点选择
目前,中棉报价系统显示:328现货吨报价12740元,229现货吨报价13750元,527现货吨报价11437元。笔者认为,这个位置是重要的历史成交密集区,下探到这个位置,就是底部区域,只有上升空间,强劲的反攻行情呼之欲出。反攻次序是,先头主力低等级棉,后中等级棉花,而高等级棉幅度最大,后来居上。变点时间窗口是9月初,而反攻幅度有限,在1000至1600点。当然也不可过于乐观,其原因:一是重创中的棉花流通企业既盼陈棉反弹,又怕新棉冲高,资金实力被严重削弱后,还贷压力尚存,待高而沽的恐慌心态会对棉价上升构成阻力;二是部分特殊棉花库存即期抛压转化为预期抛压,低位抛压转化为中位抛压。
二、影响新棉走势的因素分析
1.棉花生产与天气影响分析 对产量增加的比例与实际产量进行分析的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不能否认播种面积增加是产量增加的因素之一,但很难得出播种面积增加与产量正相关的结论。天气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要超过播种面积的影响力,这就是称棉花为“气象经济”的缘由。当前,南疆减产,北疆增产,新疆总体基本持平;内地总体光照不足,阴雨天气不利棉花的后期生长,比预计减产已成定局。应当指出的是,影响新棉定价的关键因素是棉花产、质量,而决定棉花产、质量的关键是天气。
2.棉花供求以及进出口分析
我国纺织纱锭总数已达7500万锭,年纺纱用棉和社会其他用棉合计已过800万吨,而棉花生产能力600万吨已经是个丰收数量。今年棉花生产尚未定位,如果按平稳天气预计,可以按照600万吨来统算,也就是仍有200万吨的市场缺口,所以产量并不是决定供求关系的关键因素,丰收不等于价跌,因为还有一个调节阀——国家政策,同时行业调整力也在发挥作用,会冲减弹性部分的需求拉动力,即使再加上残存的、正在消化中的陈棉库存,2004年棉花年度总体上缺口仍然存在。在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缺口部分会由进出口调节阀来控制。去年的进口量相对偏大,造成了棉价暴跌,因此今年宏观调控部门会更加科学、谨慎。笔者认为,2004年(至少上半年)进出口因素反而是个利好因素。
3.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形势展望
正面影响因素:首先,内需方面,以农村人均衣着消费额占纯收入的4.25%测算,2004年仅农民衣着消费就增加148.57亿元;其次,2004年国际经济将继续走强;第三,前期国内棉价回落,对下半年纺织经济的良性运行和效益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积极影响,年初形成的高库存成本如果全面摊薄会减短消化期。
不确定或不利因素:一是金融面仍不宽松将会对下半年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纺织业在新形势下面临全行业调整;二是我国纺织企业将面对更多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纺织品配额取消对我国纺织业是一个中长期利好,但短期却是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
综合预测,下半年纺织经济的基本面将趋好,经济运行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利用数学模型对2004年全年纺织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其结果如下:纱产量1000多万吨,同比将增长10.2%;布产量392亿米,同比将增长11.2%;化纤产量1476万吨,同比将增长25.84%;服装生产398亿件,同比将增长9.64%;纺织品服装出口982亿美元,同比将增长22.07%。
4.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当前,宏观调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重点将突出“五保五压”(“保住粮食种植面积”、“保住百姓收入”为其中“两保”)。农民的利益不是保护不保护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护好的问题,是保护力度如何掌握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棉花生长关键期天气情况良好,丰收产生,收购价也不会过低。关于最令市场担忧的收购资金问题,其实算不得一个问题,因为经济政策是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制定的。农发行负责人和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就先后强调,要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收购资金及时发放。另外,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影响力,将更使棉价历史底部抬高,所以不可过于看空已经处于相对低位的棉价。
5.粮棉比价分析
新疆棉区、黄淮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棉区的特点是优质稳产,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麦棉则以一年两熟制为主。假如棉价过低,农民宁愿选择不种棉花,因此棉麦之间客观上存在一种比价关系,这种比价关系将决定两者的生产面积。
在计划经济时代,棉粮比价由国家计划指导,历史数据显示8:1是较低轴线,绝大多数年份大于这个比值。市场经济时代,棉花的价格弹性远大于小麦,所以棉麦比价基本由棉花价格决定,但是基本比例始终是存在的,因为农业种植结构对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而且关乎经济安全。分析机智是灵活的,当然比价也是动态的。
6.化纤、棉纱近期现货情况分析
8月中下旬,在国内现货棉价平均每天跌50元/吨的情况下,化纤原料(除粘胶纤维外)均在其原料推涨以及涤纶长丝需求的支撑和拉动之下,反复大幅上攻。其中,涤纶短纤连续周涨幅均在200—300元/吨以上,与续跌的国内棉价形成明显反差,但涤纶短纤价格涨速与其上游原料价格涨速相比,仍较低。至8月19日,涤纶短纤国内主流成交价平均上升到了11500元/吨上方,棉花与涤纶短纤的价差已进一步缩小甚至接近持平。棉涤比是纺织企业成本决策的考量指标之一。据了解,目前已有部分纺织企业将其紧张的流动资金转向采购棉花,这也是近期低等级棉交易活跃、成交放量的主要原因。
7.美棉期货走势前瞻分析
7月16日,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五届棉花圆桌会的专家一致认为,棉花长势良好将继续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力,不确定因素也会继续增加。如果美国棉花产量达到414万吨,其他地区产量超过消费量130万吨,那么12月合约就会跌到36美分/磅,35美分/磅将为底线,但产量如果出现问题,价格就会涨到65美分/磅以上。
美棉期货自8月12日从42美分/磅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