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纺织工业销售产值达264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9%;出口973.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01%;纤维加工量2400万吨,比上年增长19.58%,中国纺织业已走上新兴工业化道路。 这是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向新闻界公布的一组数据。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市场化改革提升了行业实力。企业规模在扩大,过去很多家庭式小作坊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实力增强。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已从2001年的2.1万户增加到近3万户;销售额从8663亿元增长到15400亿元。外贸出口从2001年的53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73.85亿美元。由于改制,资产多元化,企业结构在发生变化,预计2005年纺织整体企业数比2003年将增长15.61%,而国有企业的户数比2003年下降17.78%,非国有企业在规模以上的增长18.7%。另外,区域布局向资源配置条件好的地区集聚。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带,从山东到广东,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产业经济纺织带,这部分产值占整个行业生产的80%。同时,国际化程度在提高。从200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占到33.6%。2004年海关统计,三资企业出口是335亿美元,占到34.4%。在引进资本、技术、品牌、管理的同时,中国纺织品的质量迅速提升,已被国际公认,中国纺织品可以与印度、巴基斯坦等著名纺织品大国比拼。 出口带动了中国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整个产业链也发挥了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行业发展的不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缺乏国际品牌,大批企业停留在从事贴牌的加工贸易上。另外,还要看到来自国际的挑战,即贸易保护。他说,取消配额后,中国的比较优势会有一个短期的释放,但这个释放会逐年衰减,等待我们的将是贸易保护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杜钰洲说,我们的重点应该是迅速地提升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他说,走好新兴工业化道路重点是落实在质量、创新、快速反应3方面上。国际竞争不是靠数量增长来扩大市场份额,而是要通过质量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原创技术,原创品牌的增加以及快速反应,适应世界市场细分个性化来提升我们产业的整体水平。 在质量上,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不同的落实方法。对大企业是做精主业,发展企业的开发研究中心,增加自己的专利产品。今年要在中小企业中抓好全国37个县级市和42个镇产业集群,继续落实产业创新,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开展质量检测、产品开发研究、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培训工作。目前纺织行业正在建立生态检测、常规检测中心,全国100多家企业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企业内部检测室,很多大企业已取得国际大的跨国公司的认可。杜钰洲说,要把质量检测作为行业提升的一个尺度,让产业集群的产品都经过检测,保证货真价实,这是行业提升非常重要的一关。他说,要鼓励企业做质量方面的工作,少去搞规模扩大的投资,注意力落实到产业提升、走名牌战略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