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先是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发出呼吁,接着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也发出了内容相似的“致外商投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公开信”,其大致内容都是呼吁采取措施进行行业自律。协会提出的措施包括,制定敏感纺织品出口行业自律协议,临时调控出口总量;实行敏感纺织品行业准入机制;对敏感商品制定最低限价并采取自律措施,通过价格协调手段控制出口适度增长;建立出口预警机制。
事实上,自今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体制“寿终正寝”、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以来,作为纺织品大国的中国出口并没有一马平川,反而陷入了“十面埋伏”:一方面国际上针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内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又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出口秩序,也为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加大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此,除了对部分纺织品加征了出口关税,纺织品行业的自律也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两个行业协会发出了上述的呼吁,尽管行业协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上述措施来规范纺织品的出口,提高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效益,但是记者通过采访却发现,很大一部分专家和企业觉得,行业自律要真正取得成效,还需要更多的具体措施跟进。
长期从事纺织品研究的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所长助理李质仙表示,上述的四项措施更多的意义还是在于向国际市场上传递一个信号,表明中国对纺织品出口的态度。至于成效究竟如何,必须有相应的更具体化的配套措施跟上才行。在他看来,上述四项措施中,对敏感商品制定最低限价的措施最可行,真正实行的可能性也最大。他认为,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上的优势明显,2005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速将保持在25%—30%之间,如果增速超过30%,国内外都将会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来确保市场的有序。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产业处陈强处长也表示,在配额取消以后,中国的纺织品必然涌入国际市场,因此进行行业自律非常有必要,但是上述自律的效果却不一定真能如愿。他认为,行业自律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规范出口的作用,但在出口已经放开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一定的行政和税收手段来确保执行,行业自律还是很脆弱的。
对行业的自律措施,相关的企业大多也表示支持,不过企业也希望商会提出可行的具体措施。江苏舜天泰科服饰有限公司的李跃在支持商会呼吁的同时,也对呼吁的内容是否真正可行表示怀疑。他认为,行业自律绝非易事,在利益面前,企业往往会动摇。此外,他也希望制定行业准入机制要有本着公平的原则,要一视同仁,“决不能使其成为大公司的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