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的产量接近300亿米,产值和销售均突破1000亿元大关。按目前印染设备的开工率估计,我国印染业的生产能力应该在350亿米左右,比2003年的统计数字增长了15%以上。
2004年,也是我国面料出口大幅上升的一年,印染业已连续几年实现国产面料的出口金额远远大于进口。面对这一情况,业内人士喜忧参半。喜的是,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面料加工基地,中国产品已得到国际采购商的认同。忧的是,在市场稍微好转尚有波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产能扩张太过迅速。
产能扩张各有千秋
对于全国印染产能扩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属于企业正常的技术改造,由于引进和装备了高新设备,使企业效率和产能同步扩张;二是一些有基础、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大规模地扩大产能,想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企图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第三类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中小企业,受当前市场拉动,用大企业淘汰的设备上马,这类企业规模不大,但量多面广,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资深的业内人士大都推崇第一种扩张方式,他们认为,现代概念上的印染业,已经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在这个产业内的佼佼者,必然是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三者中占有二者优势的企业,否则根本站不住脚,也不可能发展壮大。一个经营有方、运转有素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允许的条件下,采取滚动式发展道路,是最稳妥和聪明的方法。但是现实却和专家的意见相左,在2004年,一些超常发展的企业脱颖而出,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游击队”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成为值得思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