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工业缝纫机制造业一些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逐年加大科技投入,陆续组建起自已的新产吕研发中心。其中有的已被批准为省(市)级研发中心。业内人士称,这标志着我国缝纫机制造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开发型转变,产品品种也由单一、大批量、低价位向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发展,一个以技术创机关报为特征的工业缝纫机发展阶段正在形成。
“R&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产品开发”下的定义,适用于各行各业,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用语。它的中文意思是“研究与发展”。“研究”是指对科技的探索、追求和实践,以形成可用性的技术过程;“发展”则是将可用性技术应用到制造、营销和服务等领域,使之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并力求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财富的过程。
研发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缝纫设备制造业多年来相对其他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技术、人才、市场各方面资源也都较为匮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中仍较少有专门设置缝制设备专业;从其他行业改行,多年从事缝制机械研究的一些老同志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人数已经不太多而且都已年事较高;在生产一线长期从事装配制造的年富力强的“能工巧匠”们面对低档次的普通机型、单一产品,不愧为“生产高手”,而面对机电一体化、形体结构多变的多功能新机种开发时则往往会力不从心;从普通机制专业高等院校刚刚毕业被引进的大学生们却又往往因专业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及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在短时间时独当一面地承担起缝制设备新产品研发的重任。
所以,经验建立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让专业人才发挥作用
有幸进入缝纫机专业研发中心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尽快成为各自岗位的“行家里手”。企业应该用各项优惠政策去鼓励并保证能让谦虚进取、善于沟通、有丰富经验的技术精英会聚于研发中心。让引进的普通机械专业的年轻大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耐得“寂寞”,愿意为中国缝纫机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让从国内外聘入并已经为企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们能享受更具竞争性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尤其在传、帮、带、教各方面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负责研发工作的领导必须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能力,能以身作则、深入实践、善于和各项目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在关键问题上调兵遣将运筹自如。这样,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工作就一定会一步比一步扎实,获得累累的硕果。
培育稳定的高水平研发队伍
缝制业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的问题,应该说还没有受到业内广泛的重视。有些企业不注重对研发队伍的培育,骨干和领军人物缺乏,有限的成员间还互相设防,各自为阵,长期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研发队伍,缺乏良好的新产品研发氛围和科学工作流程。这不仅会使这个企业自身新产品开发步子慢,也将导致整个缝制行业的新产品研发步骤滞后。
稳定的高水平研发队伍可加速基础研究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一旦形成就会带来应用技
术深层次的革命——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便顺势而成。在国外同行们的“秘不传人的技术机
密”中,有哪一项不是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开始?
一个合格的研发人员不仅需要在专业上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得有一种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的心态。那种浅尝辄止便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那种难耐“寂寞”,不停“跳槽”的人,或者固执己见、缺乏主见的人都是不适宜做研发工作的。
在技术的探讨方面应当不惟学历和资历。判断技术上好与坏的界线是:能否满足用户的一切真实要求,是否符合当前最先进的行业标准n如果一个企业的研发人员还不能熟练掌握缝制机械复杂多变、结构紧凑的机构原理,相适应的材料学知识,冷热加工工艺和形式不同的机电液压(或气动)控制要领;不了解所研发产品的终端用户缝制工艺的具体要求;设计人员还是依葫芦画瓢;金工人员对切削、定位、夹紧、约束条件思路模糊;装配人员对电子、电气常识还一窍不通,各类成员间又不能及时沟通……这样的企业成立研发中心的条件就还不具备,理应认真反思、奋起直追。
“科技创造价值,创新改善效率”,“好风凭借力,做强正当时”。每一个中国缝制造业的同仁都肩负着振兴和繁荣民族产业的重任。愿“R&D’’在缝制业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诚实的劳动迎接缝制业一个又一个胜利。 王恒敏
文章来源:中国服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