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缝制设备行业已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缝纫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其中家用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工业机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70%、绣花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的缝制设备大国。行业内呈现民营、国有、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民营企业凭借良好的经营机制占据了半数的市场份额。
平缝机、包缝机是产销量最大的机型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厂商利用成本优势通过降价挤压中小厂商2005年会延续价格竞争的格局。在特种机市场需求量小,主要是主流厂商在生产,产品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在服装需求快速成长、出口贸易量增加、设备更新、进口替代等“四驾马车”的拉动下缝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备战纷纷扩大产能。预计2005年国内企业的产能在700万台左右而需求量在800-1000万台左右供求之间依然有较大差距行业持续看好。
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消配额,纺织服装产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市场。被业界称为后配额时代的来临,为中国缝制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 已走出买图纸阶段
中国的缝纫机工业经历了近一个世经的风风雨雨,如今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纪元,在世界缝制行业内展示着“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也是产量最大的缝制机械生产国。全国现有各类缝制机械生产企业1000多家,其中整机生产企业300家左右,产品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海关统计数据,从出口品种上看,2004年1-10月,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整机出口额的增长率一直高于缝制机械出口量的增长率。
目前,我国的缝制机械工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产品种类丰富,形成了既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又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生产体系。缝纫机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以上海、浙江、陕西、天津、江苏、广东等6个主要产区为代表的区域结构趋于合理。不少企业已走过“买图纸生产,照样机翻版”的初级消化吸收阶段,开始自行研究开发,创新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产品。经过多年的培育,行业已形成了以“标准”、“上工”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一大批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快速壮大,成为中国缝制机械工业的中坚力量。
■ 国产货不再质低价廉
长期以来,行业内低价恶性竞争使企业削弱了研发的资金和能力,降低了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实力,市场也陷入无序状态。近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缝纫机出口额的增长高于出口量的增长,说明出口单价有所回升。缝制机械行业已经开始改变在国际上档次低、数量多、价格低的形象,步入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树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由生产型向生产开发型转变,产品由仿造向创造、由低价位向高附加值、由大批量单一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为挑战后配额时代的激烈竞争积蓄了能量。
据了解,全球60%的产品都从中国销往世界各地。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东南亚、巴西、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代理日本产品的经销商市场很小,而“飞跃”、“中捷”等品牌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充满了活力。
■ 中外企业同台竞技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其缝制机械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中外缝制机械同台竞技的格局日益凸显。
世界著名的缝制机械生产企业如重机、兄弟、飞马、百福等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中国加入WTO后,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缝制机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由苏州市菀坪缝制设备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宝佳”牌长臂曲折缝特种缝纫机,最近已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其中一项针杆垂直运动装置获国家专利。该公司也由此成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德国以外生产该产品的企业。据了解,以前,全球只有德国一些一流的老牌缝纫机生产企业有能力生产这种产品。
日前,美国格柏科技公司举办了其领先科技中心(ATC)在上海的乔迁扩建盛典。作为世界级的缝制机械研发机构,格柏领先科技中心最早成立于2000年5月,此次扩建后,该中心还将成为格柏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上海销售与服务运营中心。
业内专家认为,40年来行业发展首次不受配额限制将打破行业现有的平衡。近日,德国杜克普爱华公司和大连大富基缝纫机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了合资项目签约仪式。据悉,杜克普将自己与大富基的合作当作是开拓中国市场的第一步,而最终目标是成为中国缝纫机市场的领头羊。
看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为抢占后配额时代的大市场做着积极准备。